第23部分(第2/4 页)
所长的头。
重案组的童组长也戴上|乳胶手套,他将闵所长的后脑勺托在手上说:“这人头本来是最尊贵的,一离开身体就成为最可恶的了。”
第69节:九号房(69)
童组长用手电细致地观察脖子上的切口,仿佛那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啧啧称赞说:“好利落的活,我从没见过这么漂亮的刀口。”
摄影员对准人头举起了相机,童组长一边转动头颅一边介绍说:“你们看这切口,平整、光洁;再看闵所长的表情,平静如常,这说明什么?我告诉你们,这说明凶器锋利无比、凶手用刀速度奇快,不等闵所长感受到痛苦人头就落地了。人头我见多了,一看切口皮肉、面部血色,我就能认出是砍的,还是剁的、劈的、切的、抹的、锯的,凶手是不是杀人的行家里手也就能辨个八九不离十……”
一个物证鉴定工程师打断了组长的自吹自擂,“找到了找到了,”他激动地作出推测,“树底下找到一根锯齿钢丝,可能是凶器。”
树底下的钢丝卷曲成盘状,它细如绣花针,一侧是若有若无的锯齿,要用指面去捻才能感觉到锯齿的存在。这种锯齿钢丝不但异常坚韧,而且锋利无比,要在大型的五金商店才能买到,它的用途非常专一,仿古家具厂的木匠们用它来镂空红木,以便雕刻各式各样的花鸟虫鱼。
童组长用放大镜一对,钢丝末梢留有残余的血迹。童组长若有所思,“钢丝应该是系在树杆上。”
工程师的电瓶灯光随着钢丝搜索,另一头果然系在树杆上。童组长心中有数了,说话也显得信心十足:
“路对面的树杆上肯定还有一段钢丝。”
闵所长的摩托车被远远地甩在一棵塔松背后,检查结果表明,摩托车的各项性能完好无损。在钢丝的位置之前,摩托车后轮的轮印完全压在前轮的轮印上,导致轮印模糊。这就说明,摩托车是直线行驶的。童组长以此推断,骑在车上的闵所长根本没有发现锯齿钢丝。从钢丝系在树杆上的位置测量,那正好是闵所长骑在摩托车上脖子的高度。至此,童组长有了基本的结论:
“凶手是熟悉闵所长的人,不但知道闵所长的准确身高,还知道他摩托车的型号,甚至还了解闵所长骑车的姿势。因为骑车的姿势不同,脖子所在的高度就有区别。死亡过程是:闵所长骑车冲过绷紧的锯齿钢丝,钢丝切断他的脖子,头颅落地;身躯继续骑在车上,往前冲出一段后才脱离车体落地;最后摩托车因失控被甩出路面。”
在系钢丝的树底下发现明显的鞋印,摄影员对鞋印拍了照、工程师进行印模制作,并采集了泥土样本。在采集到的所有物品中,最有价值的是一支钢笔套,童组长迫不及待地用放大镜观察。笔套黑体、粗短、铝质别扣已经失去弹性,从形状和螺旋式判断,是20世纪70年代特有的产品。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童组长差一点被惊骇所击倒,他做梦也想不到,笔套上居然刻着这样一行楷体小字:
“奖给优秀基干民兵梅健民。”
童组长的脸变了色,呼吸粗重起来。“快,加紧。”童组长命令大家。
痕迹员给每个装有物品的塑料盒贴上标签,标签上注明时间、地点以及该物品被发现的精确位置。最后,工程师为闵所长的头颅和四肢分别套上塑料袋,搬进了警车。
童组长挂通了梅健民的手机,无人接听。值班室的老华见证说:“梅科长下午上街买年货,傍晚坐王苟的摩托车出了公安局大院。”
童组长又挂王苟的手机,通了好一会,却是一个女孩的声音在接,“喂,我是客家农庄。你找王所长,他喝醉了,睡着了。好,我叫醒他。喂,他死猪似的,摇不醒。有急事?你自己来找他好了。再见。”
童组长换了警车,率队马上赶到客家农庄。童组长第一眼看到的情形是,王苟歪在总台的木沙发上鼾声如雷,另一张木沙发上理光头的年青人也在酣睡。童组长心中暗暗叫苦:
“梅健民呢?梅健民跑了?”
小姐不知道谁是梅健民,只知道“楼上包厢里还有一个。”
推开包厢门,童组长松了一口气,因为梅健民还在,而且也睡着了。“我说哩,老公安怎么会杀人呢?”
可是,童组长放心得太早了。痕迹员请组长看梅健民的胸袋,那里洇开一片墨水,钢笔尚在,笔套却不见了。工程师则报告:
“梅健民的鞋底有泥浆。”
烂醉如泥的梅健民、王苟、帮主和接手机的女孩通通被带回刑侦队重案组,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