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2/4 页)
羽也发起了对樊城和襄阳的围攻战。关羽要求刘封、孟达派兵援助,但却遭到了刘封和孟达的拒绝,他们的理由是:刚刚占领的山郡还没有安顿好,若分兵出行,恐怕会造成###。
(《三国志。刘封传》:自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封、达,令发兵自助。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
刘封和孟达的理由也是可以成立的。毕竟他二人的关系还未理顺,而申耽、申仪兄弟也居心难测,这里的情况已经够乱的了,哪能有心思去管关羽的事情呢?另外,此二人也不属于关羽管辖,若没有刘备的命令,他们完全可以不去理睬关羽。
第十四篇 冤斩刘封(2)
荆州丢失以后,刘封、孟达开始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们两人之间的矛盾也便加剧了。而且刘封还找借口夺走了孟达的权力象征——鼓吹。
其实,如果此二人仍然坚持当初的理由,也许谁也不会把关羽败亡这笔账算在他们头上。但后来他们却互相推诿起来。孟达心想,刘备是刘封的养父,到时候肯定会把责任都推到我头上,看来我不能在这里呆下去了。于是他给刘备写了封信,然后就投降了曹丕。
(《三国志。刘封传》:会羽覆败,先主恨之。又封与达忿争不和,封寻夺达鼓吹。达既惧罪,又忿恚封,遂表辞先主,率所领降魏。)
假如刘备能和孟达多相处一段时间,也许他就不会派刘封去夺孟达的兵权。因为孟达的文韬武略要比刘封强出很多。只要看看孟达留给刘备的那封信,就能发现孟达这个人实在是太有才华了。
孟达的这封信是这样写的:
我孟达深知,殿下建立的必将是惊天动地的丰功伟业。在创业初期,您巧借吴、楚之地而拥有了自己的根基,有志之士都为此而赞叹不已。我孟达投靠您以后,身上也犯了不少错误,这个我自己都明白,何况殿下你呢。自您建立汉中政权后,天下英雄纷纷归附,而我孟达却是文不成,武不就,被您列入功臣榜,实在是让我惭愧的很呐。值此风云际会,我还是请求离开。我为什么要这样做?主要是为了避免纠纷和麻烦呀。再说我也不是个崇高之人,也没有立下什么汗马功劳。我只是羡慕先贤,提前考虑一下未来的结局而已。当年申生孝顺之极却被亲人怀疑,伍子胥忠诚之极却被君主诛死,蒙恬开拓疆土却被施以大刑,乐毅大破齐国却遭谗言陷害。我每次读到他们的故事,都忍不住涕泪俱下。这次我竟然亲身遇到了这样的事情,这真让我伤痛欲绝啊!
您可能会问,你一个男子汉为什么这样伤心?我不能不伤心呀!想当初荆州覆灭,大臣们或投降或逃跑,没有一个忠心可鉴的。只有我自己多事,还想着如何做好房陵、上庸两郡的管理工作。如今我却要远离自己的工作,把自己流放于他乡。想想殿下你过去对我的恩情,我简直就是一个大逆不道的小人哪。我信奉“绝交不发恶言,辞职不出怨辞”的理念,我愿意象君子那样离开。在此祝殿下您好运长存!
笔者在读这封信的时候,都不由为孟达信中所看似真挚情感的表达而感动,何况当事人刘备呢?实际上,孟达通过一番自责,把责任巧妙地推到了刘封的头上。可以想象得出,刘备当时一定对刘封有点怀恨在心了。尽管错误的根源不在刘封,而在于刘备本人的调度有误。
(《三国志。刘封传》:魏略载达辞先主表曰:“伏惟殿下将建伊、吕之业,追桓、文之功,大事草创,假势吴、楚,是以有为之士深睹归趣。臣委质已来,愆戾山积,臣犹自知,况于君乎!今王朝以兴,英俊鳞集,臣内无辅佐之器,外无将领之才,列次功臣,诚自愧也。臣闻范蠡识微,浮于五湖;咎犯谢罪,逡巡于河上。夫际会之间,请命乞身。何则?欲絜去就之分也。况臣卑鄙,无元功巨勋,自系于时,窃慕前贤,早思远耻。昔申生至孝见疑于亲,子胥至忠见诛于君,蒙恬拓境而被大刑,乐毅破齐而遭谗佞,臣每读其书,未尝不慷慨流涕,而亲当其事,益以伤绝。何者?荆州覆败,大臣失节,百无一还。惟臣寻事,自致房陵、上庸,而复乞身,自放于外。伏想殿下圣恩感悟,愍臣之心,悼臣之举。臣诚小人,不能始终,知而为之,敢谓非罪!臣每间交绝无恶声,去臣无怨辞,臣过奉教于君子,原君王勉之也。〉
孟达投降曹魏,其容貌才华立刻得到了魏文帝曹丕的欣赏。曹丕任命孟达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还封他为平阳亭侯。与此同时,曹丕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为一郡,起名为新都郡,让孟达领新都郡郡守。接下来的事,当然就是用武力得到新都郡了。为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