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1/4 页)
氖吕�穑�
。 想看书来
四、帝国亡于铁钉……细节的放大效应(4)
答:我们不是说所有的细节在所有的情况下都能带来这个后果,而关键环节的失误一定会带来整体上的破坏,甚至失败。一个人死了,并不是所有的零部件都坏了,不是五脏六腑全部爆裂,往往是一根血管不供血就完了。我们一直在讲“短路现象”,一公里长的一条线路,它不供电,任何一个小地方交叉在一起,整个线路就不通了。包括我们现在政府公务员的形象问题,也是如此。有的时候,某一个人的腐败就会引起老百姓对整个基层政府的怀疑。
讲个故事:张之洞任两湖总督,知名之士大半收罗门下,故幕中人才称盛一时。张之洞特别得意时,每次都邀请他们同餐,幕僚都是肃然陪侍。然而张之洞毕竟年纪大了,有时餐未及半竟倚着桌子沉沉睡去,诸幕僚不敢离去,只好整肃端坐,苦待张大人醒来,然后再接着吃饭。我们看这一件小事,就会觉得过去的官僚暮气沉沉。权重一时的张之洞都如此,其他人就未必好到哪儿去了。
(根据《职场风向标》杂志的采访整理) 问题8:以我们的生活经历和思维方式的惯性来看,细节似乎应该属于一个极其私人化的概念,为何在您的理论框架之下,成了一个与企业生存、社会互动乃至国家利益等大事息息相关的“大问题”了呢?细节果真有那么重要吗?
答:细节毫无疑问是一个大问题。细节问题从私人化的概念上升为一个十分宽泛的社会化的大问题,是由我们身处的社会结构分工越来越细这个前提决定的。因为分工越来越细,每个人在社会中的定位也就越来越明晰化和角色化,这必然对人与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人群与人群之间的协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某个单位因为细节处理不当而与其他单位出现类似齿轮不能啮合的问题,就会引起整个系统的功能失常,轻则人与人之间出现矛盾,重则导致企业的经营风险,甚至引起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争端。
有一次,我在讲台上,左手抓着纸杯,右手握着一瓶矿泉水,我问学员:“大家认为左手向右移动,还是右手向左移动,还是左右手向中间移动,哪种倒水方式较好?”有人在台下窃窃私语,想必是嘲笑我问的问题太幼稚。我进一步问:“如果这样一个动作,我一天要做一万次,我们一个团队有一千人做这个工种,那要不要考虑怎么倒水更好?”“这就是工业时代科学管理的思维方式!”我大声补充说。全场哑然。
(根据《经济导报》的采访整理) 问题9:常言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朋”。理论上,细节在我们做人做事的方方面面的确很重要,但如果过于注重细节的完美,在人事的管理中苛责于人于事,会不会影响我们的工作效率、工作情绪,甚至工作态度,而最终影响到工作的效果?
答:注重细节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去理解:
首先,细节通过规则予以实施,而不是个人意志的实现,作为企业管理者,应该尽量减少个人与团队的冲突。
其次,任何一项规则的出台,作为管理者不要成为规则的第一倡导人,而要成为规则的第一附和者,这是一种管理技巧。
第三,做事不贪大,做人不计小。
第四,细节管理首先要解决的是员工的习惯问题。说到这里,我联想到媒体行业中的一个成功案例。几年前,内蒙古《北方新报》推出了一个“3MM”规则,就是版面上稿件与稿件之间的距离必须控制在三毫米。为了这个规则,报社总编辑每天亲自坐镇监督,坚持了很长一段时间。通过这个简单的规则训练,培养了报社员工严谨的工作习惯和精益求精的态度。习惯培养了,大家就会自觉地遵守各项规则,工作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根据《三峡商报》的采访整理)问题10:汤姆·彼德斯说:“对于每一个成功的企业和个人来说,轰轰烈烈的成功时刻往往是短短的一瞬间,而默默地埋头于细节却贯穿整个过程。”您是如何看待成功与细节的关系呢?
四、帝国亡于铁钉……细节的放大效应(5)
答:我强调两个观点:
第一,过去人们对于成功的问题有一些盲点,把成功和大的荣誉、大的成就相提并论。实际上,我认为成功是阶段责任的实现。
第二,当前有许多人在学“成功学”。一个人的成功不需要按照别人的成功来指导学习,即便是社会认可的高成就的成功,那也无法在另外一个人身上复制。企业的成功就更不能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