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部分(第2/4 页)
然不敢胡思乱想,毕竟他们的目的地是原本属于他们自己的城市,他们带领着五千军重新收回那些小城,用得着火器吗?
同一时刻,苏游命薛万彻对从刘方坞堡中俘虏的敌人进行了分类,选出其中五百余人编入了他的骑兵队中。
按苏游的理解,重骑兵克步兵,轻骑兵也克步兵,而步兵的作用只表现在攻城战中。
问题是,现在苏游攻城的方式很大程度上都借助于火器,所以云中军步兵的作用只有防守一途。
就目前中原的战争来说,苏游并没有大量使用步兵的机会,事实上以后要与突厥人在草原中作战,步兵也没有任何优势。
基于对未来的部署,苏游最迫切需要发展的还是轻骑兵。
轻骑兵可以克步兵,同样也能克重骑兵。——重骑兵的人和马都装备甲具,负重太大,在持久力和速度上对轻骑兵并没有优势。
苏游未来想要对付突厥人,肯定不能使用火炮,同样也不能使用重骑,用步兵就更不可能了。
剩下唯一的选择,也就只有轻骑了。
苏游现在有两个养马基地,一个是在南中的临沧,一个是新近才建立起来的辽东。——把辽东列为养马基地,只是苏游的无奈之举罢了,毕竟历史上辽东并不产马。
中原主要产马的地区是河曲,但苏游不确定自己与突厥人的战斗会不会等到自己夺下河曲之后;不管怎么说,他迫切需要自己的轻骑兵能够强大起来,任何时候也不怵与突厥人在草原中作战。
河曲地区,此时李玄霸已开始与梁师都交上了手;陇西地区,李世民在扶风郡大破薛仁杲,他一直追击到陇山方才收兵。
而后,薛举亲帅大军进犯长安,前锋斥候出现在了岐州,距离长安极近。
李渊命令敦煌公李世民率八总管兵十余万迎战薛举,按照李渊的既定方针,李世民到达前线之后便爱死命士卒深沟壁垒,准备与薛举率领的秦军打一场消耗战。
李世民带领十万大军,每日消耗甚巨,好在唐军入主关中之后,趁机夺下了几个大粮仓。
太仓和永丰仓中的粮食,足够李渊二十万大军食用一年,所以粮食对李世民来说根本就不是个事。
薛举的秦军却是远道而来,又以骑兵为主,所以他们每天需要消耗的粮草也并不比唐军的少;更要命的事,薛举控制的地盘只有区区四个郡,不但狭小,而且贫瘠。
李渊制定出与薛举拼消耗的计策,根据的是当年司马懿与诸葛亮的故事。
问题是,当年诸葛亮的蜀军并没有什么战马,这才被司马懿的深沟高垒、高筑营寨所拖垮的;可薛举的秦军中有大量的骑兵,他的军队组成显然与当年的诸葛亮不一样。
在与李世民对垒中,薛举不断派出千人队的骑兵队伍绕过唐军的大寨,迂回唐军后方骚扰粮道;有胆大的甚至冲到了长安附近,烧杀劫掠一番再扬长而去。
薛举的骑兵千人队以骚扰战术不断进攻唐军,使得原本立于不败之地的李世民竟然在拼消耗上败给了薛举。
面对薛举的游击战术,李世民实在找不出好的防范措施。
而薛举的骑兵冲到长安附近烧杀劫掠的消息更是使得长安朝廷震动,李世民的声望也随之下降;李渊用人不疑,自是百般为李世民辩解,但后者年轻气盛,哪里受得了这么多委屈?
作为次子的李世民,要想得到李渊的认同,只能表现出自己的能力来。
在这乱世之中,只有开疆拓土才是最大的功绩,李世民终于决定置之死地而后生。
“既然没能与秦军拼消耗,那就和薛举决一死战吧!”
对李世民的这个决定,刘弘基、殷开山、李安远、慕容罗睺,包括行军总管刘文静都没有反对。
这些武将被困在营垒里无仗可打,早就憋得发慌了。
对李世民出战的决定,他们自是双手赞成;刘文静为人谨慎,他本赞同李世民深沟高垒拒不出战的决策,可这个计划不行之后,他也只能想别的办法了。
随后李世民率领大军出营,在浅水原布阵迎战薛举的秦军。
陇西是隋朝地养马之地,故而秦军多为骑兵,针对这一点,李世民采用了防守反击的策略。
在列阵之时,李世民将步兵集于中路,将骑兵放在后方;两侧的兵力最多,却多为进关中时方投靠于唐军的各路人马,他们人数众多战斗力却不见得有多强。
李世民将他们安排在两翼,是为了迷惑薛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