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部分(第3/4 页)
盏茶的功夫,那个突然出现在大帐前方几十丈外的城池上空已经布满了浓烟,而齐王的作战队伍早就从大开的城门中冲了进去,不用说,现在已经到了打扫战场的最后时刻。
咄吉看着齐王有条不紊地指挥着各支队伍密切地配合着战斗,又忍不住拿自己的能力和他相比;他虽早就猜到齐王的这番表演必然经过了无数次的排练,但看着这震撼的效果还是有些颓败之感。
这齐王不简单啊!这么看来隋朝至少还有三五十年的气运!
既生杨瑓!何生咄吉?
咄吉叹气之时,一众首领又再一次地拜倒在杨广身后,他们山呼着,心中再一次为大隋所震撼。
这大隋啊,既能玩乐又能打仗,却不知他们还有什么是不擅长的呢?
“马球?”
咄吉摇了摇头,他早就听说大隋也有自己的马球队了,但他对此向来不屑一顾。
咄吉失落之时,苏游也有些迷茫,军演这股浮夸之风看来因自己而变成夸耀武力的传统了;他们两人都是心不在焉,但逡巡的目光却终于有了第一次的交集。
“哥们,请帮我捡起地上的肥皂好吗?”苏游真想冲到咄吉身边对他说出这话,笑容随之击退了阴霾,慢慢地扩散他的脸上。
175大隋三老
午后的军演结束以后,杨广便把出游的行程安排通知了启民可汗,并约定后日辰时开始由榆林向突厥王庭进发,启民可汗以及三千部族首领和护卫自是开路先锋了。
启民可汗原本就是为了迎接杨广而来的,此时听了杨广的安排自无异议。
鸿胪寺早就为他们安排了宿处,启民可汗等人欢天喜地地住下之后才发现他们隔壁便是辽东各国各部的臣僚使节,但他们都了解大隋的外交政策,所以他们在没有大隋朝廷允许的前提下,面对近在咫尺的各国领导人竟也不敢私下结交。
杨广命鸿胪寺好好照看这些突厥来宾后,随即召集朝廷的重臣重新回到了宝龙宫帐中。
**之后还需要爱抚,百官们自然知道这次朝会的主旋律应该是论功行赏,于是他们的目光有意无意地看向了高颎白明达以及杨瑓和苏游身上。
苏游被他们羡慕嫉妒恨的情绪所包围,继续无可奈何地忝陪在末座。
果然,杨广一坐好以后便情绪高昂地朗声说道,“诸位爱卿,刚才突厥的可汗染干再次向朕表达了解辫易服归附大隋的决心,朕的意思是容后再议。诸位都是了解我朝对突厥人的策略的,突厥毕竟离我大隋的两京太远了,还是以突厥人治理突厥人比较稳妥。”
“陛下圣明。”这个问题几十年来已经论证了无数次,既然杨广聪明地选择继承前人的智慧,群臣自然也是聪明地拍他一记马屁,不约而同大颂赞歌。
“既然诸卿没有异议,这事就这么定了。”杨广点了点头,很理所当然地享受着众臣送来的马屁,又接着道,“突厥人仰慕我天朝风物与我大隋富强是密不可分,而如何展示天朝的富强和繁荣,靠的就是诸位的努力了,诸卿的付出朕看在眼里,也记在心上。比如太常卿高颎,比如齐王杨瑓,还有白明达苏游等人,皆各有封赏。”
苏游听到杨广说到他的名字,不由得坐直了身子,哪知杨广并没有趁热打铁地着人念出封赏的清单,而是话锋一转继续说道,“与四邻友好共处,是咱们美好的愿望,但现实并不如此,前阵子长孙将军从突厥传来了高丽委派使者与突厥交好的消息,可能诸位爱卿也看到了,染干如今已经老了,他的继任者是否还与他一般对大隋忠心耿耿呢?”
杨广并没有把长孙晟传来的消息证实是虚惊一场的真相说出来,一来他是为了保护长孙晟的名誉,而来则还是想继续提议修长城以便千古留名。
“可能诸位爱卿认为染干逝去以后咱们大隋可以扶持另一个支持大隋的继任者,但以后谁可出使突厥?”杨广振聋发聩地分析着大隋与突厥两国目前的形势,众人听着他的话心中也不禁有了些危机感,竟都不由自主地把目光集中到了长孙晟的身上。
长孙晟已是风烛残年,除了他之外,朝堂中还有哪个文武双全能够出使突厥?还有谁能够震得住那些胡蛮?
“未来的形势不可捉摸,咱们只能以不变应万变,先把长城修好了,再思及其他的。”杨广果然还是再次抛出了修长城的提议,得到的回应依然也还是沉默。他看着纷纷躲避他眼神却不发一语的众臣,有气无力继续追问道,“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老臣以为陛下之论很有建设性,如今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