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3/4 页)
退休官员见到有利可图,便把这一带盘了下来,又有许多商人见有利可图,便陆续盖了许多楚楼酒馆,齐郡人说到“夏家胡同”,没有不知道的。
当然,来到夏家胡同的人不可能不去起点书院,所以苏游把课程只安排在每日上午,午时以后便让学生们放学了,同时,起点书院也开始对游人开放,通宵达旦。
美中不足的是,起点书院虽然远近闻名,学生的数量和质量却显得有些参差不齐。比如说,最大的学生程义贞已经十四岁了,而最小的段志玄与罗士信才刚过七岁,对了,罗士信与他的表哥秦琼也都来了,算是给苏游助威,并且,他们四人也是这个书院第一批招生中最拔尖的学生,其余二十来人则大多是本地的平民孩子,都是请不起私塾的。
颜师古教他们《千字文》和《汉书》,苏游则给他们讲算术,有时候也给他们讲《世说新语》里的短故事,每月的放假则与朝廷的旬休同步,这更多的时间,苏游放在了自身的修为上,闲暇时临池也是必须的,尽管他也知道,不管字写好写坏,字的意思都不会变化,而字的功能,也无非只是表达它的真正含义而已。——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写出来的字能让人认得就可以了,——但这话也看分谁说,如果能写出一笔好字,那么他是在谦虚;如果字写得很丑,则让人看起来像是吃不着葡萄的心理。
这一日,已经放学许久了,操场上不仅有来游玩的人,还有几个学生也在争吵辩论,却原来是程义贞几个在讨论《战国策》,罗士信读到刺秦一节,对荆轲佩服的同时又对秦舞阳不屑一顾,“当时就尿了,这还是那个十二岁杀人于市,世人莫敢直视的勇士吗?”
段志玄也大是不解:“莫非这厮肠胃不好?或者是易水边上酒里面掺水太多,到了皇宫就憋不住了?”
程义贞只是无奈得摇头,他的大脑瓜子向来就不是很灵活,想要去问人时,却见苏游便在左近,于是几人一起都来到了他的身边。
苏游想了想才道,“罗士信有此一问,真是不错,圣人说,学而不思则惘,好读书不求甚解是要不得的。秦舞阳进秦宫,与曹孟德献刀是一个道理啊,并非畏死,无非畏势而已。”
“死都不怕,还怕势吗?”段志玄问。
“秦武阳只是一个小混混,浪迹于下流社会里,以勇力欺人,在那个阶层里他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勇士。但到了秦王殿上,面对文武百官以及君临天下的始皇,在一种强大的‘势’的压迫下,他的精神垮掉了。所以,争天下,也不在一城一地,而在于争势。”
停了片刻,秦叔宝补充道,“当年孟子去见齐宣王,宣王说:‘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孟子说:‘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其实说起来,无论是荆轲刺秦王还是曹操刺董卓,都只是匹夫之勇而已。”
“在规则社会里,刺杀不能当成表达正义的手段,因为它凌驾于法律之上了。好人不该在武力面前屈服,这就是威武不能屈,但有时却需要用武力来维护尊严,或者和平。比如说,止戈为武,止是通假字,是脚趾的意思,不拿兵刃不叫武,以武才能止武。”苏游说完,见他们似懂非懂的样子,想着或许他们更应该做的还是思考,便摇着头离开了。
苏游虽然走得若无其事,心里却开始起了波澜,来到这个时代已经一年有余,因为经历了两个多月的艰难险阻后便一直过着与世无争的安逸生活,但初来乍到的那种步步小心,不轻易相信人的紧张感早就没有了,可是动乱时代的人身并不安全,可谓命比纸薄,说不好哪天就被人暗杀了。
怎么办?怎么办?看来还是要尽快弄件防弹衣,再发明个诸如“含沙射影”之类的暗器随身携带才好;要不然……一时却也说不出要不然个所以然来。
程义贞几人深思一阵,忽然不见了苏游,出了学院门口时,却见小九的身影往城门方向去了,便二话不说追了出去。这才发现劳动中的苏游与颜师古,此外还有几个齐王府的下人,一齐都帮苏游摘向日葵。
早在夏天的时候,这一片向日葵花开的盛景连郡守元褒都被惊动了,赏了多时,终于来了句:“我看便叫‘长菊’极好。”
苏游当然有自己的看法,“使君大人说得有理,但东洋人称此为‘向日葵’。”
“向日葵?向日便是葵,葵亦是葵,不通不通。”
苏游听他如此说,才想起似乎有一种葵菜也有向阳性,便只好依着郡守大人,却又不免狠狠地想,“到时让他知道了这葵花籽的美味,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