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至临(上)(第1/2 页)
就这样,在迹天涯的引导下,成风凭借着天马行空的想象,以及渔猎族群与生俱来的识鱼天分。
很快,便挑选出了几种,适宜养殖的鱼类。并通过华族的天通网络,传示于各处。
同时,那些奔赴于各处的识鱼能手,更是很快的,便融入进了各自的城市。
这也是当初,迹天涯会提出,让成风向华族各地派驻人员的真正考量。
共同的生存方式,只会换来心理上的认可。
只有共同的生活,才会换来真正的融合。
若是还让这些海洋族众们,和曾经的人在一起,活在曾经的土地上的话。保不齐哪天,两个族群之间,就会再度分道扬镳了!
而且,从人数上来说,这些新成员们,可是比老成员们,多出了一倍还多!
如果处理不好这种关系的话,好事是随时会转化成为祸事的。
最主要的是,迹天涯不可能一直留在这个地方。
所以,他必须保证,在他离开之前,这些人和这些地方,已经能够完美地流通起来。
其中,属于人才流通的部分,迹天涯还特意从京城,将蒙蒙给请到了海边。
以便给这些海洋族人们,传授那些最新的数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他有意将此片地域上的管理权,授予给华族的这位少年英才。
在此之前,迹天涯决定亲身帮带她一阵。
至于成风,迹天涯一眼便看出,此人虽责任心强,且很有担当,但实在不是一个管理的人才。
而且,他在成风的眼中,读到了一种“不羁”的自由。这份自由也意味着,天南海北地游荡,才是这位海洋统领的最终归宿。
所以,迹天涯让他做一个“另类”的渔城城主,管辖全天下的江河湖海之意,虽然不假。
但却还有一个目的,其实是想安排成风,肩负起一个类似于形象大使的职责。游走于四方,以便使得那些穿插交融于华族各处的海洋族众们,能够找到归属的感觉。
说的再直接些就是,成风所肩负的责任,名为游走,实为监督!
当然,这一点上,迹天涯并没有明确的交代。
毕竟,这也意味着不信任。
但这是人性,更是天性。
成风一人固然可信,但那可是十多万人啊!
在没有长久的,经过共同生活所建立起来的感情基础的前提下,就盲目的去谈信任,也是对整个族群极端不负责任的表现。
所以,迹天涯必须打乱他们,并且让成风“动”起来。
然后,再另立一个可靠的新主,去率领和指引留守的海洋族人们。
在那个年代,没有什么比数学或天文的知识,更能使人心悦诚服的了。
所以,二者兼顾,双修双优的蒙蒙,便成了首选之人。
当然,后来的屯屯,亦是带着华族的许多青年才俊们,追随蒙蒙而来。
并在此地,创建出了一座传统意义上的新城市——盐城
在那之前,也就是成风与迹天涯相继离开这片土地之前,他们果然携手开辟出了,人类史上的第一片人工渔场。
此事,标志着华夏文明在水产一物的获得上,亦如粮食与肉食一般,不再完全依赖于自然界的供给了!
而那片鱼塘的成功投入使用,也标志着华夏民族“替天行道”的终极追求,在食物这个层面上,终于补齐了最后一块拼图。
再以后出现的养殖物们,不过就是种类上的增加而已。
至此以后一万年,人类在此基础上所能进步的,亦不过是一些养殖技术上的改良而已。
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早养鱼的文明之一。
若从成文的史料去佐证的话,我们完全可以去掉“之一”二字。
在出土的甲骨文中,早有“贞其雨、在圃鱼”,“在圃鱼,十一月”等记载。
这证明了,早在商代晚期,中国就已经开始池塘养鱼,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到了春秋时期,“商圣”范蠡,更是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个,利用自然湖泊进行人工养鱼的人。
他的养鱼地点,是江苏无锡的太湖水域。公元前475年左右,更是写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养鱼专着——《养鱼经》
但支持笔者这个故事的真实性的,则是中国河南的贾湖遗址出土的,距今已逾8000年的鲤鱼骨骼!
八千年的沧海桑田,还能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