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页)
自己怎么还会有今天的下场?
坦然也好,后悔也好,懊恼也好,一切都已经晚了。
十二月二十九日,胥童被杀,族灭。
回想当初随同晋文公流亡的重臣,狐家、先家、赵家、胥家先后覆灭。还剩下哪一家?魏家。当初魏犨还因为不受重用而心怀不满,如今看来,真是因礻呙得福了。
数一数狐先赵郤四大家族,哪一家的富贵超过了三代?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
这句俗话应当是来自春秋。
六天之后,也就是转年的一月五日,程滑杀了晋厉公。厉公被草草埋在翼城东门之外,规格相当于下大夫。按着常规,晋国国君薨后,应当埋葬在曲沃祖坟。
史官果然没客气,这样记载:栾书、韩偃使程滑轼厉公。(《左传》)
厉公谥号厉,也是个很糟糕的谥号。
顺便,简单介绍一下谥号的知识。
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或者家族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具体方式,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
谥号制度形成,传统说法是西周早期,即《逸周书•;谥法解》中提到的周公制谥。谥号是周朝开始有的,但周文王、周武王不是谥号,是自称,昭王穆王开始才是谥号。
谥号中,象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桓、穆、成等都是好字眼,惠是没什么能力的,厉、灵、幽、炀、懿都含有否定的意思,而且基本上都是死于非命的那种,哀、思也不是好词,但还有点同忄青的意味。
大家可以回顾一下,各国的灵公、厉公、幽公、炀公、懿公都是被杀死的。
很多人在死前会留下一个愿望,要求后世给自己一个怎样的谥号。
《左传》记载,楚成王死后,楚国先给他的谥号是灵,谁知成王死不瞑目,后来改成了成,这才满意地闭上了眼睛。
而《国语》记载,楚共王临死前严重反省了一下,要求自己谥号灵或者厉,因为自己当王的时候先后被晋国人和吴国人打贝攵了。到他薨了之后,大臣们认为谥号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功劳,之后才考虑过错。共王虽然打了贝攵仗,但是也打了不少胜仗,楚国在他的领导下还是蓬勃发展的,而且他是个大度有为善于反思的君主,并且不是死于非命,怎么说也不能叫灵王或者厉王,于是,为他谥号共,他就成了楚共王。
——晋悼公
杀了厉公,谁来接任?
厉公还没有孩子,就算有孩子也不能继任,厉公的兄弟呢?
栾书不傻,厉公的兄弟都已经是成人了,不好忽悠了。
“我看,把孙周接回来吧,听说他名声很好。”栾书建议,弄来弄去,自己成了继承郤至的遗志了。
荀偃举双手赞成。
于是,全体通过。
为什么要把孙周弄回来?因为孙周只有十四岁。十四岁的孩子,好忽悠。
栾书一定没有认真学习过历史,栾书一定不知道郑庄公的故事。
十三岁的孩子都那么厉害,十四岁的难道就不行?
如果栾书见过孙周的话,打死他也不会去迎孙周了。
不管怎样,栾书派出荀罂和士会的二儿子、也就是士燮的弟弟士鲂两人前往伟大首都,迎请孙周回来继位。
要说栾书还是个比较厚道的人,没有像当初赵盾派赵穿去迎接晋成公那样派自己的人去,而是派了荀罂和士鲂。
郤至没有杀害厉公,把孙周弄回来。却是栾书杀害了厉公,把孙周弄回来了。
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往往来揭发别人要做什么的人,其实就是他自己想要做什么。
荀罂和士鲂到伟大首都拜见了孙周,之后两个人就知道这个小孩不简单,今后要老老实实做人了。
孙周随着两位大夫回国,来到清原这个地方,晋国的卿大夫们就已经在这里迎接了。这个时候,孙周还不是国君,因此在级别上与卿相当。所以,大家基本上也就平起平坐,开了个恳谈会。
栾书先来了一段开场白,说了一顿什么“历史的重任历史忄生地落在了公孙周的身上”等套话,最后欢迎孙周发表讲话。
十四岁的小孩要说话了,通常,十四岁的小孩看见这个场合连话都说不出来了,可是,孙周不是通常的小孩,他是孙周。
“各位,我从来没有想到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