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2/4 页)
分别为宋朝大诗人陆游和他的表妹唐婉所作。该词写作的年代,当在《水浒传》中所写的林冲之后。
参考《水浒传》:
第七回 花和尚倒拔垂杨柳 豹子头误入###堂
第八回 林教头刺配沧州道 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最好的txt下载网
我想主持公道,但权力太小
《水浒传》边缘人物的内心独语系列之十七
孙定(开封府衙文职小官员):
我想主持公道,但权力太小
多年以来,官场一直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各单位的副职基本上处于有职无权的地位,这种官场特有的公开的秘密连小孩都知道。
一、相当于副职的尴尬位置
我叫孙定,在东京开封府供职。就职务来说,是个当案孔目,也就是官府衙门里的高级吏员,具体掌管狱讼、帐目、遣发等事务。从官场的品级来说,属于官职小,不入流,地位很普通的文职官员,基本上相当于后代的办公室秘书之类的角色。记得有次我到一个朋友家去玩,朋友用手指着我,问他的小孩儿说:你知道这位叔叔是多大的官吗?小孩答:知道!他最多相当于副职,是个不当家儿的官!多年以来,官场一直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各单位的副职基本上处于有职无权的地位,这种官场特有的公开的秘密连小孩都知道。
二、推荐选拔取仕制度掺杂了太多的人为因素
我之所以能在开封府供职,应当感谢当时的科举取仕制度,是科举制度让我这个出身寒门的学子,能够凭借寒窗苦读,跳出农门,跻身仕途。如果还是沿用过去的举秀才、举孝廉取仕制度,搞推荐选拔,那是无论如何也轮不到我的。这并不是说我达不到孝廉的标准,而是因为举孝廉制度的本身掺杂了太多太多的人为的因素。
不知你是否听说过“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的民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就是因为推荐选拔制度被少数手中有权的官员利用,使这种自下而上的推举选拔流于形式,变了味道。真正德才兼备的人不一定能推荐提拔,而得到推荐提拔的人不一定有德有才,甚至可能根本就无德无才。
在那种选人体制下,你要想被推举选拔为秀才或孝廉,首先得违心地装出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嘴脸,俨然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逢人就毕恭毕敬,不苟言笑;还要适时表现自己,带头参加义务劳动,带头捐款;明明吃了亏,还要当众表现出心甘情愿,品德觉悟高尚,从而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公信度。其次你还得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平时除了多表现多汇报之外,还要请有关的官员喝个小酒,打个小牌,玩个小姐;逢年过节还要带上丰厚的礼品(最好是数目不菲的现金)去看望有关的官员,这叫笼络私人感情。这些环节有一步走不到,有一炷香烧不到,有一尊神敬不到,你就别想进入被考察推荐的优秀人才名单之内。不是有句话说:生命在于运动,官员在于活动吗?不是还有句话说:又跑又送,提拔重用;只跑不送,原地不动;不跑不送,降职使用吗?
三、科举取士制度下的莘莘学子……千军万马挤独木桥
因此,在我看来:对于相当多的寒门学子来说,科举取士应当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人用人机制。所以,千百年来才有了“鲤鱼跳龙门”之说;才有了“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和“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等古训。
我就是听着父亲“从小读书不用心,不知书中有黄金。若知书中黄金贵,夜点明灯下苦心”的唠叨长大的。父亲是个饱学之士,却命运乖蹇,生不逢时。因为他没有赶上科举考试制度,举孝廉又没有他的份儿【注】;眼见得官星不在命,干农活没力气,做生意不懂行,坐馆授徒当个孩子王吧,他又放不下读书做官的美梦。因此,虽然一肚子诗词文章,却顶不得饭吃,贫困潦倒,穷苦一生,是当时举孝廉制度下的牺牲品。但父亲是个一条道走到黑的主儿!他老人家深受举孝廉的危害,坚定地认为科举考试是一条充满艰难坎坷,但前途璀璨光明的路途,就下决心要培养我成才。
在国人的传统意识中,儿子就是自己最得意最精美的产品,就是自己生命的延续,就是自己实现未竟理想的替代品。因此,许多小孩自出生之日起,就得为父母替自己规划好的目标而奋斗拼搏,并付出沉重代价。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世代口碑相传的《愚公移山》的故事:一个脑子显得有点愚的老汉,因为自己家的门前有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