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4/4 页)
青年企业家的典范。对于他的未来,还有更远大的想象空间。
80后转身成海鑫掌舵人
2003年1月,对于22岁的李兆会来说,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商学院与海鑫集团的距离只有一瞬间。一起家族突发的不幸事故,终结了李兆会在南半球五年的求学生活。墨尔本朗朗夏日的海风,突然在山西运城闻喜县东镇的冬季冰封成昨天。
中国企业家记者迅速进入海鑫集团的突发现场,大幅杂志封面照片记录了那个时候的李兆会,西装革履的商务装扮,但表情凝重、眼神肃杀,带着超乎寻常的稳重,没有丝毫笑容。社会舆论还没能从李兆父的父亲(原海鑫集团董事长李海仓)被刺杀的噩耗中回过神来,就已经开始担忧这个山西省最大民营企业的未来走向。
海鑫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钢铁为主业,集焦化、发电、水泥、房地产、金融等产业于一体,当年拥有总资产40多亿元,闻喜镇上有9200名村民都是集团职工,当时他们人均年收入达到万元,相比一般人家的3000元收入来说堪比是脱贫致富。李海仓带领的海鑫从1993到2002年十年间,上交闻喜地方财政税金高达亿,占该县10年财政收入总额的。山西运城市经贸委副主任张堂民这样概括海鑫对当地生计的重要性,“闻喜县一天三顿饭,两顿吃的是‘海鑫’的饭。”
在暴风雨突然来临前,李海仓已经为海鑫集团2003年度的航行定好目标:双增50亿,即要实现总资产增长到50亿,销售收入达到50亿。
一切嘎然而止,一切又都在继续。
这样庞大的集团在迎风破浪前进时,遇到了措手不及的“权力”真空期。领军人物的缺席,让这个家族企业的兴衰甚至一个地区的正常发展都充满变数,公司内部员工的不安定情绪、社会舆论的聚焦议论、甚至可能面临竞争对手的突袭。在山西政府的关注和海鑫董事高层决策下,1981年出生的李兆会于变故后的第2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