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2/4 页)
,完成“子承老”的“奉”、“受”两方面任务。每一代人也都要这样完成“承”的两件大事。因此付出和接受,是孝子的历史使命、社会责任、人生大事,也是人的道德的根本。
我们可以再来看看“教”字的写法,就会豁然开朗。《说文》:“教,上所施,下所效也。从攴,从孝。”其字义是,上面有所施教,下面就会仿效。其字结构是由孝、攴()构成。
“攴”的甲骨文字形是手中拿着小棍、教鞭一类的东西在敲打的意思。《说文》:“攴,小击也。”“教”字,一面是“孝”,一面是手执东西在敲打,人们可以会其意思,它的本义就是严厉地教人遵从孝。我们还记得《孝经·开宗明义章》里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郑玄注:“教人亲爱,莫善于孝,故言教之所由生。”至此可以省悟汉字“孝”与“教”之间的密切关系了,若从汉字的表层结构潜入,则会发现其层积在深层的中国孝文化中。
至此也可以深刻理解以下汉字之链:老——子——孝——教,让我们看到“子承父”是孝,其中含有自然的、人性本有的元素,自然的元素还要不断地在后天进行严格的教育、教化、教养。这种“教”,又有两途:一是上面的要严格教育下面的人,二是上面的要做出好的榜样来,下面的就会仿效了。否则原本善的心灵也会荒芜,而杂草丛生,人性中的“善”就被湮没了。古往今来,社会上出现的许许多多不孝,其中的深层原因之一就是“不教”与“教之不严”,就是上之“不孝”导致下面仿效的“不孝”。
综合起来说,“孝”字先是孝顺父母的意思,然后引申发展为美德孝道的通称。比如《诗经·大雅·文王有声》:“()追来孝。”“”,遵循,或说语助词。朱熹说:“特追念先人之志,而来致其孝耳。”陈奂说:“追来孝,犹言追孝于前人也。,发声。来,语助。”王引之说:“追来孝,,辞也。来,往也。言追前世之善德也。前世之善德,故曰往孝。即所谓追孝于前文人也。”孝者,“非谓孝弟之孝”。王引之《经义述闻》又说:“《尔雅》‘善父母为孝’,推而言之,则为善德之通称。《逸周书·谥法篇》曰:‘五宗安之曰孝,慈惠爱亲曰孝,秉德不回曰孝。’则所包者广矣。”这就是说“孝”的意义被泛化了、引申了。
另外“孝”字还有享献、孝敬的意思。《诗经·大雅·载见》:“以孝以享。”马端辰说,“是孝与享同义。故享祀也即孝祀”,“致享亦曰致孝”,孝、享“两字同义,合言之则曰‘孝享’”。金文亦有“享孝”连用的情况。故祭祀亦称“孝”。高田忠周说:“事死犹事生,故祭祀有享献之礼,享献亦是饮食事也。”(《金文常用字典》)这又可联想到金文《曾伯》中那个由“食”构成的“孝”字,其中就储存着远古的信息。
。 最好的txt下载网
《论语》孝论的智慧(1)
“孝”字在《论语》中曾经出现了19次,给了我们许多的理念与智慧。这里也作一简要梳理,可以帮助《孝经》的解读。
一、孔子论孝
1。 《论语·学而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论孝,教导弟子说:弟子们进到父母那里就要孝敬,离开了父母那里就要爱护兄弟们;谨慎而讲信用,博爱大众,亲近仁德的人。这样实行以后还有余力的话,那么就再去学习文献。
这里讲到人生在世,几件要事:(1)在家里,对父母尽孝,对兄弟爱护;(2)在社会上把这种孝悌扩展开来,博爱大众,亲近仁者;(3)先学做人,后学专业本领。
2。 《论语·学而篇》:“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父亲活着,就观察作为儿子的志向;父去世了,就观察做儿子的作为;三年对于父亲合理的地方不改变,可以说是孝了。
这里的理念是对孝子的“两观”:(1)子女的“肖”与“不肖”,也就是善与不善,父亲活着的时候,主要观察他的志向;(2)父亲去世了,主要观察他的行为,如果三年继承其父合理的地方不改变,那就是孝子了。当然,今天人们会重新审视,因为时势在变化,父辈的东西不一定就谨遵不变,而是继承其是者,否定其非者。
3。 《论语·为政篇》:“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