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页)
了发展已有的“察举”和“郎选”制度外,刘彻又普遍实行了“征召”、“公车上书”(自荐)以及博士弟子员入仕等制度,总之他为了尽可能地延揽人才可谓不遗余力。由此,敢于制度创新的刘彻亲政之初就网络到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外事征伐而内事兴作”,也就能够得以顺利地实现自己伟大的政治抱负了。
且让我们一窥武帝前期的人才之盛:军事方面,出现了像卫青、霍去病这样的旷古名将;政治方面,有公孙弘、主父偃、汲黯、张汤(尽管是个酷吏)等大名鼎鼎的人物们;学术思想方面,则出现了董仲舒这样的一代大儒,司马迁更是不必说;文学方面,有司马相如这样的著名辞赋家;外交方面,则有沟通西域的张骞等。其中,被后世推崇为“文侠”的东方朔就是大胆向刘彻自荐的典型人物,虽然他的政治抱负并未得以真正施展,但是他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皇帝的垂青和信用,并且得以留名青史。
① 两句都出自《论语》中孔子的言论。
2、有些吹牛过头的东方朔
东方朔当初也算是个很有个性的狂士,其自荐的上书中就有这样几句:“我东方朔少年时就失去了父母,依靠兄嫂的抚养才得以长大成人。我虽然十三岁才读书,但是我的勤学刻苦却是别人所不能比的,我三个冬天读的文史书籍就足够我受用一生的了。我十五岁学习击剑,十六岁学儒家的《诗经》、《尚书》等,诵读了其中的二十二万字。我十九岁又学习孙吴兵法和摆兵布阵……”如此等等,反正就是要向皇帝表明自己有多牛、多有素质、多全面发展;而皇帝还真就欣赏他的这份自信,不过还是觉得他有些吹得过头了,反成了大而无当之辈。
东方朔因为比较智慧、幽默,所以很会逗乐子,倒成了专门给皇帝娱乐、解闷的下贱的“俳优”(演员)之类,以至被司马迁列入了《滑稽传》。因此事实上,他虽然很有才华,但他对汉武帝的影响却没有传闻中的那么匪夷所思。
然而瑕不掩瑜,年轻的刘彻的确是一位难得的好青年、好君主,也尽管他的臣下们很少有得善终的。。 最好的txt下载网
五、儒家与武帝的文才问题
五、儒家与武帝的文才问题
1、刘彻的文学爱好从何处来
在中国古代,经子之学与文学基本是一体的,而用今天时髦的话来说,便是文史哲不分家。黄老经典《老子》是散文诗,儒家“六经”之一的《诗经》更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诵读这些经典,对于少年刘彻的文学兴趣无疑是一种大大的启蒙。
尤其,儒家强调“诗教”,即用文学艺术来实现和完成社会教化;以为帝国政治服务。比如孔子曾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又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礼记》)。刘彻从小受到这种熏陶,自然也就养成了重视文学、喜爱文学和喜近文学之士的性格。
当然,还有一方面的原因,这便是祖辈的遗传。比如他的曾祖父、身为楚人的刘邦就非常喜爱楚辞、楚声,乐于意兴而作、自歌自舞,这一点我们后面还会专门提到(汉景帝“不好辞赋”,这也是当时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他还不够自信)。
而也因此,一旦做了皇帝的刘彻便开始运用皇权进行倡导文学的活动。比如他创立了有采集民意之效的乐府,还不遗余力搜罗遗书及大力推广郡国之学。如果要仔细总结起来,他的崇奉文学之举则不外有以下三种表现:
第一、礼遇才士,倾慕赋家;名家司马相如的例子且不说,当时也有一位名叫枚乘的著名文士,刘彻一向倾慕其人的文名,所以等到即位之后,便专门以“安车蒲轮”征之,只可惜因枚乘年老,竟死于途中。直令他引为生平恨事。
第二、组织创作,号召天下人献赋,乃至形成了批量式“生产”;先时,刘彻的叔父、同样倾心文学、有《离骚传》和《淮南子》传世的淮南王刘安周围就形成了一个规模不小的文学集团,而侄子皇帝自然当仁不让,直至将叔叔远远地甩到了后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而正是在这些帝王们强有力的风气带动下,在谈到汉代的文学之盛时,班固《两都赋序》中即载云:“故言语侍从之臣,若司马相如、虞丘寿王、东方朔、枚皋、王褒、刘向之属,朝夕论思,日月献纳。而公卿御史大夫倪宽、太常孔臧、太中大夫董仲舒、宗正刘德、太子太傅萧望之等,时时间作。”大汉朝廷几成为了文学的殿堂,而它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影响那是极其深远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