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第1/4 页)
不仅仅在佛学方面,其实萧衍对于儒学也是青睐有加,比如他就曾发掘了影响后世儒学极深、作为《四书》之一的《中庸》(唐玄宗曾注解《孝经》),也注疏了大量儒学典籍,并损益礼制,还特别重视儒学中的心性义理之学——这对于后世以朱熹为代表的“道学”与以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都可谓产生了极深刻的影响,几乎改变了整个中国学术思想的走向。
不管是崇佛还是崇儒、道,萧衍的政治理想都是始终如一的,那就是他要开创一个理想化的社会,一片人间乐土、大同世界——“修齐治平,这是孔孟所倡扬的理想的为国之道,也是后世士人所乐以推崇的理想境界。慈悲喜舍,济世度人,是大乘佛教中菩萨所有的宏愿。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梁武帝可以说是对此一理想境界和悲愿的真正实践者。从梁武帝身上,我们既可以看到儒家修齐治平思想的烙印,也可以看到大乘菩萨精神的痕迹。”(《圆融二谛》)
然而,当萧衍在经受了人生的剧烈转折变化和理想的惨酷幻灭之后,面对世人和后世所可能产生的诘难、怀疑,他于是不得不引用了《诗经》中的一句话来道出自己的无奈与心境的复杂难言:“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建康实录》),了解我心情的人,认为我心中惆怅;而不了解我心情的人,还以为我呆在这儿有什么要求呢!也就是说,他认为当世其实并没有人能够真正理解他,知音无觅恰是他一生孤独求索、愤恨而终的最佳写照:虽然自己的确是失败了,可是试问我又为什么会失败,难道你们都认为这真的是我应得的下场吗……
尽管历史的沉重往往会令我们艰于呼吸,可当我们把美好的志愿寄托于那些历史上的奋争者、追求者时,也许我们自己的内心也就得到了一份难得的安慰。
主要参考资料:
1、赵以武《梁武帝及其时代》
2、《萧统评传》
3、《治世盛衰:“元嘉之治”与“梁武帝之治”初探》
4、《圆融二谛——梁武帝思想研究》
5、《中国历代文学家评传》
6、《南北朝文学史》
引言
引言
他是中国历史上顶有个性色彩的几位皇帝之一,也是知名度顶高的皇帝之一,但他同时又是一个复杂的矛盾聚合体,且他又偏偏登上了最高权力的宝座,这让他的意志极尽张扬、人生大放异彩的同时,收获更多的却是天下汹汹、民怨沸腾的苦涩和失败。
他生活精致、注重品位,却又过分讲究排场、虚荣奢华;他性情风雅却又过分矫饰,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更伴之以一种狭隘和恶毒;他充满热情、兴趣广泛,尤其热心工艺技术,但待人、驭下却颇为苛刻;他既专情又*,既气吞寰宇却又缺乏宽广的政治胸怀,手下重用的也多是一帮佞臣。他又是一个文武全才,积极开拓,过于秦、汉远矣;他抱负非凡,一心勤政,但权力欲也极大,并为此而不择手段,最终背负上了杀父之类的恶名;还有他的好高鹜远、好大喜功,以及自视甚高、急于求成,以至流于滥用民力、穷兵黩武,最后竟落得家国沦亡、身死名裂的可怜下场!
他就是一个典型的独夫,他就是一个千夫所指的暴君,但即便如此,也终不能一笔抹杀他那非凡的历史功绩,况且他的主观愿望未必就是可以指摘的!他到底为大唐和后世带来了一个不错的开局,如果他要悔恨的话,也只会怨怪老天既然成全了他的帝王梦,却没有赋予他真正足够的帝王之才吧…… 。。
1、在扬州最后的日子里
一、皇帝的出身和家世
1、在扬州最后的日子里
夜,静悄悄的,它已经把白日的一切喧扰和浮华给吞没了。
一个孤独的影子突然闪现了出来,打破了这片静谧。他正沿着玉石所铺砌的甬道漫步,他诗人的情怀总让他对这里观览不足,暗香幽幽、清风习习,他是如此留恋这美不胜收的世间风月。
夜已经很深了,可他仍舍不得入睡,因为他不知道这样安逸、享受的日子还能维持多久……唉,就是这个曾经支配过一切的人,到如今却连自己的命运也无法把握了。
绝伦的美色、温柔此时也已无法麻醉他那颗痛苦的伤心,他只得走回到通情达理、情意绵长的发妻(萧后)那里,又一个人喝起闷酒来。而她也不得不由着他的性子,如果她的话可以发挥丝毫作用,那大约也不应该迟至今日。
就这样喝着喝着,他自然慢慢地有了些醉意,于是他又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