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第2/4 页)
儿子,是军中的一员勇将,遇敌时意气风发,越是强大的敌人就越是精神振奋,故屡建奇功。
大明立国后封曹国公,洪武十七年病死,年四十六,死后追封为歧阳王。李景隆是李文忠的长子,袭了曹国公爵位,生得高大健壮,相貌毓秀,举止雍容大度,受太祖赏识,掌左军都督府事。
他既然做了将军,也就喜读兵书,与人谈起用兵之事,那真是头头是道。他与建文帝是表兄弟,建文帝也深信他有才华,毕竟是将门之子嘛。可惜,他并未继承了乃父的才智。
消息传出,带兵官们不禁愕然。李景隆说穿了不过是个从小锦衣玉食的翩翩佳公子,善于纸上谈兵,口头论攻等,却从未上过战场。
以这样一个纨绔子弟任三军统帅,去征伐久经阵仗、智勇双全的燕王,真叫人啼笑皆非。
因此,经历过沙场的宿将们,一个个垂头丧气、心中忐忑,一点也提不起精神。
出发之日,建文帝又仿效古代圣明天子的做法,亲率文武百官至江边为李大将军饯行,并亲自为他推车,行古之“推觳礼”。
李大将军还获得了生杀大权,可以就地处置敢于违抗将令的官佐。
这样无比的荣耀和权威,使李景隆风光至极,哪里再把留下的老将们放在眼里。他趾高气扬地率领大军,去平息北地的祸乱。
老将耿炳文只不过阵前失利,他还有足够的兵力与燕王一较长短,凭着他多年的战场历练,燕王要击溃他并不容易。
可是朝廷却免了他的职,使老将军蒙羞于世,告老还乡。
李景隆调集各路兵马,合五十万之众,于九月中旬进驻河间府,命驻守辽东的江阴侯吴高,攻伐永平府,以对北平城形成两角夹击之势。
大军指日北上,燕王宫内,议论纷纷,城中百姓人心惶惶。就是各卫指挥使、都指挥使这些兵官,也一个个忧心忡忡。
敌势太强,大军压境,何以御敌?
燕王召集各将领议事。
万古雷和郭剑平、曹罡、罗斌、耿牛坐在一起,心情也颇为沉重。举事以来,从未面对过这么庞大的兵力,真不知该如何迎敌!
这时,只见燕王面带笑容,在方天岳、孙锐锋、关中四剑和道衍法师、金忠先生陪同下步入议事室,众将当即起立行礼。
万古雷心想,局势如此严重,殿下居然面无忧色,真亏他沉得住气,且听听他有何妙计破敌。大概除了依仗北平城墙的牢固死守外,还能做什么?
只听燕王笑道:“各位闻听李景隆率五十万大军来犯,一个个忧心忡忡,忧虑我方兵寡将少,何以拒敌。李景隆何人也,是一员名符其实的大将吗?非也!他不过是个富贵门中的纨绔子弟,从未历经沙场,怎能统率五十万大军?各位当知纸上谈兵容易,两军对阵难。朝廷任用李景隆,不过是坑害自己罢了,有何惧哉?”
说到这里,收敛笑容,续道:“如今永平府告急,本王之意,率兵救援永平府,永平若被辽兵攻陷,就直接威胁北平,与李景隆配合夹攻北平,则北平城难保。我方出师援救永平,李景隆必来攻北平。待我方破永平之敌后,再回师北平,与城内守军前后夹击,李景隆必败……”
万古雷心想,大军出了北平城,能留多少人守城呢?万一城破,那不是没根基了吗?
只听有人道:“殿下,辽东之兵难与李景隆比,若舍李景隆去对付辽东之兵,只怕不利!”
又一人道:“永平府城门牢固,军民粮草不缺,宜防守,辽东兵难破。若大军直奔永平,北平城岌岌可危,这不是舍弃了根本吗?臣以为守护根本要紧,北平城万万不能丢失!”
万古雷心想,说得一点也不错,还是防守北平城为上策,看燕王又怎么说?
燕王道:“尔等只知守城,以我方之兵力,出城决战则不足,守城又多余。'更多精彩,更多好书,尽在'5 1 7 Z 。 c O m'
若是全军守城,李景隆便可将我方围在城中攻打,这样相持下去,又对何方有利?我若将精锐之兵带在外,可以随机应变,以待有利时机,并非只是为了永平府。这样做,可将李景隆小儿诱至城下,里外合击,必能击溃敌军!”
万古雷一听茅塞顿开,心想对呀,这才是高招,否则把兵力留在城内,不是自捆手脚吗?燕王当真是雄才大略,常人不及也。
又听燕王道:“留世子守城,请道衍法师相助,不可冒险出战,须知天已转寒,南军无过冬之衣,不耐寒冷,只要坚守城池,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