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部分(第3/4 页)
去苏联的结果了,只要他们肯提供有关的设备和火箭样品,我看保证能行。”
聂荣臻沉思片刻又问道:“你觉得还有什么困难吗?”
钱学森欠欠身,微笑着说了句俏皮话:“不是说困难就像老鼠,听见脚步声就……”
聂荣臻和陈赓都大笑起来,聂荣臻说:“去年10月在中南海开会的时候,您说过,如果没有外援,依靠我国现有的技术力量,可以在七八年内,研制出像美国‘诚实约翰’那种无控制火箭,我把你的意见报告了总理。后来中央叫我们七年内搞出自己的导弹,我比较乐观,我想大概用五年吧,最多七年就行。这次如果能争取苏联的帮助,就可以提前制造出比‘诚实约翰’性能更先进的火箭来。”
钱学森说:“也许不用五年,在聂总您的领导下,大家干劲足得很哟。”
聂荣臻以手抚额,兴奋地说:“如果那样,就是世界科技史上的奇迹了。”
钱学森说:“我有个预感,我们的社会制度能把科研力量高度集中,意志高度统一,这比自由化的美国来说,搞火箭工程速度要快得多。”
听钱学森和聂荣臻的这番对话,陈赓的情绪受到激化,他插话说:“聂总呀,我们军工的教授专家们也在摩拳擦掌要研制火箭呢,现在一系设立了七科,作为我们筹建导弹工程系的前期准备。”
钱学森目光热切地看着陈赓说:“陈院长,我们五院感谢军工的鼎力相助啊,搞尖端武器没有尖端的人才是绝对不行的,盼军工早点向我们输送大批人才!”
聂荣臻笑道:“是啊,军工要早出人才,火箭、导弹都要靠年轻人去干嘛!”
这些领导中国国防高科技事业的杰出人物在谈笑之中,飞越了古老的亚洲大陆。当天下午,莫斯科时间6点钟,专机对准莫斯科努契科夫国际机场的跑道,稳稳地降落了,机舱门打开了,聂荣臻站在舷梯上挥了挥手,就疾步走下来,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别尔乌辛、中国驻苏联大使刘晓等欢迎人群拥上来,与聂荣臻、陈赓、宋任穷等代表团成员亲切握手,别尔乌辛与聂荣臻亲切的俄式拥抱,使聂荣臻感到兆头还不错。
中苏谈判从9月9日开始,经过35天反复和曲折的磋商,终于在10月15日签订了协定。尽管苏方把最新技术藏起来,不让中方知道,但总的来说,协议的签订对中国军事尖端技术的发展有相当的帮助。
作为聂荣臻的得力助手,陈赓参加了谈判的全过程,他对谈判每一步进展的深入分析和具体建议都获得聂荣臻的赞许,10月15日的协议倾注了陈赓的心血。
协议草案由雷英夫带回北京呈周恩来和毛泽东审批,毛泽东和周恩来对草案表示满意。
有一天,陈赓趁谈判间隙到驻苏大使馆打电话,召来了在莫斯科动力学院留学的彭士禄。彭士禄的父亲是中共早期著名领袖彭湃烈士,父母牺牲后,彭士禄历经种种苦难和生死的考验。解放后,他赴苏联留学,1955年毕业于莫斯科化工机械学院,又考入莫斯科动力学院。
见到了父亲在大革命时代的老战友陈赓,彭士禄激动地叫了声:“陈叔叔!”便无语凝咽。
陈赓拉着彭士禄的手,仔细端详着这个意志坚强、品学兼优的烈士遗孤,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两个人谈了一阵子,陈赓问道:“你知道反应堆、原子能、核动力都是什么玩意吗?”
彭士禄说:“没学过,但我知道这些都是目前世界上的尖端科学技术。”
35 走出国门 参观团苏波捷求学取经(7)
陈赓点点头说:“不错,靠这些最新科技,美国和苏联都造出了原子弹,美国还造出了核潜艇,苏联大概也造好了。我们必须急起直追。”说到这儿,陈赓压低声音,两眼望定彭士禄,严肃地说道,“中央有个决定,要让一批留学生改行学习原子能、核动力等新专业,我们在这方面舍得花本钱,士禄,你愿不愿意改行呢?”
彭士禄没有片刻犹豫,他斩钉截铁地说:“愿意!只要国家需要。”
“好!”陈赓站起来送彭士禄,“等候组织上的正式通知吧。趁现在中苏关系不错,好好学真本领,把我们国家的原子弹和核潜艇搞上去!”
在陈赓的引导下,彭士禄走上了一条艰苦的核动力科研道路,成为中国核潜艇工程的第一任总设计师,为中国的核动力和核电站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是后话。
中国代表团与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和米高扬分别见面之后,启程回国。
陈赓回到总参办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