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2/4 页)
地筑建城堡,分兵把守,以防南燕袭击和切断后路。不久,晋军来到了南燕境内的琅琊,欲从此直捣南燕都城。这样面临三条路可供选择,一是穿越大岘山(在今湖北省境内),北进临朐、广固(今山东省益都县西北),这是条捷径,水路运输比较方便。大岘山十分险峻,高七十丈,号称“齐南天险”。二是向东北经营城、东武(今山东省诸城),入潍水(在今山东省)北上,再转而西趋广固。这条路比较远,劳师费神,一般不采用。三是向北越汜水(在今河南省)再转而向东北到达广固。这是一条很长的山路,运输粮草困难。刘裕根据敌人虽善骑射却贪心不足,没有战略眼光的特点,决定走第一条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他对将领们说:“鲜卑人贪得无厌又不知兵,他们一定以为我长途跋涉又孤立无援,不能持久。我军北越大岘山,抄近路出其不意,定获全胜!”众将听了皆大欢喜。南燕主慕容超听说东晋主刘裕亲率大军来犯,忙召集群臣商量对策,大臣们交头接耳,拿不出什么御敌妙计。慕容超夸口说:“晋军远道而来,一定不敢恋战,我雄踞五州之地,拥有富庶百姓、铁骑万群、麦禾遍野,依我看让他来犯好了,没有什么可怕的!”然后,他调回一些兵马加强广固的守卫,便高枕无忧了。
6月中旬,晋军越过了大岘山后,刘裕笑着说:“我军已顺利通过了危险地带,士卒深入敌人腹地,且无缺粮之忧,如能死拼作战,定有获胜的把握!” 果然,晋、燕两军在水源城展开了激战,晋军个个奋不顾身,冲锋杀敌,燕军节节败北,晋军很快夺取了水源。晋军乘胜前进,逼近临朐时,慕容超立即派出大批骑兵夹击晋军,晋军迅速组成一个步、骑、车兵互相配合的阵势,有效抵御了燕军骑兵的进攻。这时,参军胡藩建议说:“我军如能出奇兵走小道袭击燕军,攻破临朐在即!”刘裕采纳了他的建议,派出小股精兵袭击临朐。果然,临朐守兵薄弱,被晋军一举攻破,燕主慕容超这才吓的不知如何是好,慌忙逃进广固城中。晋军首战告捷,连夜追击广固城下,城池四周是绝涧,很难攻入。刘命士兵修筑长墙包围燕军,同时就地取粮,以待天时。慕容超只顾派人向后秦求救,并不采取任何防御措施。晋军则积极备战,一面对敌展开政治攻势,瓦解燕军,一面加紧制造新型攻城武器。
公元410年初,刘裕派人用重金收买了南燕大臣悦寿,令之里应外合。悦寿早有离异之心,如今得了东晋的厚礼,自然心甘情愿为他们做事。这样,晋军一举夺取了广固,慕容超只得率领数十骑兵夺路而逃,被晋兵追杀,南燕亡。
###藩镇之乱
公元781年,唐德宗改革旧制,整顿安史之乱以来藩镇割据作祟的局面,引起了田悦等军阀的不满,联兵叛乱。5月,田悦率兵数万围攻临县(今河北省永年县西),反叛朝廷的内战开始了。河东节度使马燧等部队集结于漳水(在今河北、河南两省边界)岸边,叛军王光进构筑半环形阵地防守长桥,使唐军无法渡河。马燧用铁锁连接数百辆战车,满载土袋,堵塞漳水,使河水枯浅,大部队徒步涉水过河。
二、地形篇(5)
唐军缺乏粮草,而叛军坚守不战,若久拖下去对唐军十分不利。马燧令将士带好10天的干粮,进驻仓口,与叛军仅隔洹水(今河南省北部,流经安阳,又叫安阳河)。昭义节度使李抱真问:“粮食缺乏而且深入敌境,是什么道理?”马燧言道:“缺少军粮利于速决,现三镇(指当时的魏博、淄青、成德三个地方)反贼联合作战,兵力强大,不战,是企图疲劳我军;我若分兵攻击其左右两翼,匪首田悦必去救援,这会使我腹背受敌,十分不利。所以,我军一定要进逼田悦,攻其必救的道理就在这里。他们如果出战,必然被我各军消灭。”于是,唐军在洹水上架起三座桥,每天让士兵去挑战,田悦拒不出战。
一天,马燧命部队半夜起床开饭,饭后派出小股部队秘密渡过洹水,奔袭魏州(今河北省大名市一带),说:“敌军到达,则停止进军布设阵势。”并留下百余名骑兵在军营外敲鼓吹号,然后,让士兵抱着柴草和拿着火种埋伏在附近,等到部队全部出发以后,就停止击鼓吹号而隐蔽桥旁,待部队渡河完毕,把三座桥梁通通烧毁。唐军撤走了十余里,田悦才得到消息,遂率淄青、成德二镇步骑4万余人赶来追杀,并派出一部分兵力越过洹水实行尾追。而唐军已先在前面把一个方圆百里的平地放火清除草木作为战场,摆好阵势,以待决战。敌军到达时,火已熄灭,四周寂静,敌军果然士气不振。马燧见状立即纵兵猛攻,敌军慌忙迎战,只几回合就大败而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