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部分(第3/4 页)
良才如此虚心受教,民生大计,国之大事,居然要向一个妇人求教问策。真真是我大秦之福呀!”
虽然秦王的本意是要袒护自己,然,姬秋听了却仍是不甚舒服。
什么叫民生大计,国之大事,居然要向一个妇人求教问策!
妇人又当如何?!
莫不是秦王,并不是真的相信自己是个有才的,他之所以答应封自己一个公卿之名,不过是成全自己想要图个虚名的心理罢了。
这么一想,姬秋除了不悦,心里更多了几分不服。
一片鸦雀无声中,她缓缓出列,朝秦王缓缓一礼,缓缓环视了一眼众人,这才轻软坚定地脆声说道:“臣,姬秋愿意为我主分忧。”
满殿中人,无不震惊!
就连盛怒中的秦王,在听了姬秋不紧不慢地说完之后,也嗖地转过身来,盯视着姬秋,问道:“姬秋有良策?”
“然!”
这回答干脆利落,却让满殿的士族大夫更加惊讶。
秦王的薄唇紧紧抿成一线,脸上却多了几分喜色,他急急地回到主榻坐下,高喝道:“说!”
姬秋淡然一笑,清晰而有条理分明地说道:“臣以为,目前最为紧要的事情有四。其一,君侯应该赶快开仓放粮,接济流落至雍城的百姓。然后,便是让各地liu民赶快回乡,再事生产。农耕之事,最不容荒废,否则时日一久,只会积重难返,会让国库更加虚空,导致国力不支。姬秋以为,君侯对返乡从事耕种者,应予以重赏。”
姬秋所说的字字句句,清清朗朗的在殿中传荡开来。
秦人面面相觑之后,他们又望向姬秋,急切地等待着她的下文。
姬秋缓缓走动数步,沉稳从容地再次说道:“现在秦国流离失所的难民,以达十万之众,如若单靠国库支撑,亦是不妥。姬秋以为,君侯第二步要做的,便要鼓励在野的各仁义之士,放粮赈灾。”
姬秋才说到这里,大殿之中已有人冷嗤道:“适逢干旱之时,让人主动放粮,如同钝刀割肉,谁人愿意?公卿这般谋划虽好,真要实施,无异于痴人说梦罢了。”
姬秋斜睨着那人,冷冷说道:“姬秋以为,世上之物均可持价而估。如若君侯能许以厚利,又何愁天下没有不愿意出粮之人。”
“说下去!”
秦王狠狠瞪了那士大夫一眼,又高声朝姬秋令道。
“不丹、参麦等地并非是历年干旱,而是今年气侯突变而致。据姬秋所知,这些城中的富余人家,并不缺粮。他们非但不缺粮,反而还甚是富足。然,这些人多为行商起家,虽然家财万贯,却无显赫的身世可传后世之人。姬秋以为,如若这些人愿意拿出些粮食来替君侯分忧,君侯何不追封其先祖一个世家的名号,虽不享世族俸禄,却可让其供后世之人传承。”
☆、第两百二十六章 替你谋天下(二)
秦王一听心中一动,不由抚掌大笑道:“善!大善!!”
就连那些士族大夫,听了姬秋的提议也忍不住暗里点头。
姬秋这第二个主意,说白了,便是让秦王用一个世家的虚名,去换取那些行商手中的粮食。
因为这是个讲究门第风骨的时代,这时世,有许多富甲天下的行商,因为他的祖先身份地位不高,故而就算拥有家财万贯,其社会地位,亦与当时的贱民无异。
像这样的人,是极为愿意用自己多余的钱粮去换取一个高贵的身份,来改善后世子孙的社会地位的。
而秦王,在不用亏空国库,不用发放俸禄,只需要颁发一个虚拟的世家名号给已经死了的人,便可以解决目前的燃眉之急,这实在是件太过划算的事了。
众说纷纭中,姬秋声音一提,又道:“其三,以上二法,皆不能持久,只能暂时过渡,时至明年春耕,尚有数月光景。臣自愿前往周邻各国,游说其资助,捐得粮草赈济不丹、参麦等地百姓。”
原本被姬秋一番话说得意气风发的秦王犹豫了,他略为沉吟之后,便朗声道:“此策虽好,然,这出使之人,还容本侯再想想罢。”
随即秦王又问:“方才公卿说有四策,还有一策呢?快快说来。”
姬秋自然清楚,这是秦王在转移话题。
当下她也不在此事上多作坚持,逐回道:“臣所说的前三策,均为治标,并不能治本。臣以为,要除后患,君侯应该下令处于上游的各城开渠放水,而下令不丹、参麦等城亦要广开水渠。这样,水溢可疏,水少可蓄,如此以来,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