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4 页)
价的发展模式。这一点,我在最近3年曾反复指出“中国不能永远为世界打工”。老百姓要从经济增长中获益,他们的劳动力应该卖出更好的价钱。中国人口的红利在未来十几年将逐渐消失,从劳动力富足型经济演化为劳动力短缺型经济,劳动力价格因为稀缺而将自然提高。所谓“衬衫经济学”早晚要碰壁。
要通过市场的原则推动中国经济的升级,需要两个机制:第一,政府要保证劳动者的权益,增强他们向企业讨价还价的能力,让企业面对劳动力成本提高的市场现实,加快优化技术和管理。第二,加大教育投资,特别是对民工及其子女的教育投资,避免“民工的孩子永远是民工,盲流的孩子永远是盲流”的局面出现,使下一代劳动力能够胜任高薪、高附加值的工作。总之,如果中国人不随着经济发展而变得更加“值钱”的话,中国经济就会逐渐失去动力。
大国小业:我们不得不面临的抉择(1)
记得20多年前读日本前首相岸信介的*,他讲到退任后对中国台湾进行经济发展的咨询。当时日本经济已经起飞,成为东亚的榜样。中国台湾方面对日本奇迹非常崇拜,很希望能够复制。根据岸信介的回忆,中国台湾方面总是对日本的大企业感兴趣。他则告诉对方:日本的经济主体是由中小企业组成。你们不要迷信大企业,要给中小企业多提供些支持!
那么,岸信介几十年前的话到底有多少根据呢?我们不妨以今日的“后知之明”检视一下。到2009年为止,在日本的制造业中,75%左右的产值为中小企业所创造,将近90%的劳动力为中小企业所雇用。1972年通过的法律把中小企业定义为雇员在300人以下、资本1亿日元(大致为当时的70多万美元)以下的企业。不过,在批发业中,小企业被定义为100个雇员以下、资本不超过3 000万日元(大致为21万美元)的企业。在零售业中,小企业的定义则是50个雇员以下,资本不超过1 000万日元(将近7�3万美元)。这些企业有如下特点:第一,规模非常小,通常是家庭企业,员工多数不超过4个人。第二,分布广泛,在日本各行各业,从销售到高技术,都活跃着大量的中小企业。第三,这些企业经常靠分包大企业的项目为生,受大企业的影响非常大;同时,每个大企业的产品背后,也都有一系列中小企业的贡献。第四,这些中小企业有着强烈的地域观念,在选举中对政治的影响也比较大。
中小企业之所以需要立法来界定,一大原因就是政府对之有慷慨的资助。法律的界定可以帮助这些企业获得优惠贷款的资格。日本政府为此建立了一套庞大的财政机器,为中小企业提供资助。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国民金融公库、商工中央组合金库是针对中小企业的三大金融机构。中小企业金融公库于1953年建立,主要为中小企业提供低息贷款,帮助其完成生产设备和组织的现代化。在20世纪70年代,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在帮助中小企业改进控制污染的技术、提升安全和卫生技术、计算机化等等方面扮演了突出的角色。国民金融公库于1949年创建,专门为那些难以获得贷款的小企业提供贷款。从1979年开始,国民金融公库开始为高中生和大学生提供贷款。商工中央组合金库于1936年建立,也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财政服务为使命。到2004年,中小企业金融公库资本总额将近5 500亿日元,发放未偿贷款将近万亿日元;国民金融公库资本总额超过3 400亿日元,发放的未偿贷款达10万多亿日元;商工中央组合金库资本总额5 100多亿日元,发放未偿贷款总额也将近10万亿日元。中小企业从这三大政府支持的金融机构总计拿到了27万亿日元左右的未偿贷款。而日本当时的GDP也不过500万亿日元。也就是说,发放给中小企业的未偿贷款占了GDP的。
这样强大的财政支持,自然鼓励了中小企业的成长。在日本进入60年代的高增长期以前,流行的观念认为中小企业代表着落后产业,家庭经济的“封建”成分很大,生产效率、工资水平和产品质量都比较低下,需要“现代化”的改造。但是,自6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中小企业的表现令人刮目相看,数量和产值都不断提高。在1973年石油危机后的经济低谷中,虽然不少中小企业破产,但更多中小企业经过转型变得更具竞争力。到1989年,除去农、林、渔业,日本的中小企业达到650多万家,占日本企业总数的。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大国小业:我们不得不面临的抉择(2)
1999~2000年我在日本时,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