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第2/4 页)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列夫·托尔斯泰
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所以然者,生而善教也。
——苏士潜
道德·修养
大凡成才者,一要立志,二要有德行。因为,没有德行,再伟大的志向也难以实现。所以,做父母的,在教育子女时,切不可忘记对子女进行道德教育。
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儿时对这些概念可能理解不深,但一经父母解释,他们便很快明白,等孩子一旦憎恶这些现象时,则说明孩子真正领会了父母的心境。
如果你的孩子能处处“细行律身”,总为别人着想,这就说明你的教导有了成绩。
你这样做,不配做我的儿子
——子发老母教子的故事
战国时期,楚秦相战。楚宣王派他的大将军子发带兵作战,不料前线断了粮草,子发派使者向楚宣王告急。使者拜见完楚宣王,顺路赶到子发家中,去探望他的老母。
子发的老母看到使者赶来,甚为高兴,亲切地问道:
“兵士们都很好吗?”
“很好。”
“供给怎样?”
“军队里还有些豆子,大家只能一粒一粒分着吃。”
“你们将军身体好吗?”
使者说:“将军每顿都能吃上肉食和米饭,身体很好。”子发的母亲听了这话,犹如一只苍蝇飞进肚里,心里乱糟起来。
不久,子发率兵浴血奋战,打败了秦军。
当他回来拜见老母时,却见大门关得紧紧的,不准进去。后经人劝说,母亲才将大门开了一条缝。她生气地对着门外的儿子说:
“你听说越王勾践伐吴的事了吗?有人献给越王一罐酒,越王就派人把酒倒在江的上游,让士兵们一起饮下游的水。虽然大家都没有尝到酒味,可每个人的战斗力却提高了五倍。过了几天,又有人献给越王一口袋干粮,越王又把它分给士兵们吃。虽然大家都没有能吃饱,每个人的战斗力却又提高了十倍。现在,你做了将军,粮食不够,士兵们只能分一点豆粒吃,你自己却早晚都吃肉食米饭,这是什么道理?你使士兵陷于死地,而自己却在上面享乐。这样的将军,虽然打了胜仗,也是偶然的,并不是你的功劳。你这样做,还算是我的儿子吗?你不要进我的家门了。”说完,咣的一声又把门关上了。
子发听了母亲的教诲,很受触动。他赶紧回话:“孩子知罪,决心改过。”这时,母亲才答应让他回到家中。
统兵而不知爱兵,即百战百胜,也是罪孽。
——曾国藩
将不知兵,以其国与敌也;兵不知将,以其将以敌也。
——朱德
主将常察士卒饥、饱、劳、逸之情,使之依如父母,则和气生。气和则心齐,兵虽百万,指呼如一人。
——戚继光
谁拒绝父母对自己的训导,谁就首先失去做人的机会。
——哈吉·阿布巴卡·伊芒
一视同仁,正是他的贤明之处
——杨溥教子不慕权贵
杨溥(1372…1446)是明朝有名的政治家。他以有雅操、质直廉静出名,很受人敬仰。特别是他教育儿子不慕权贵的事,更为后人称道。
明宣宗时,杨溥在朝廷任宰辅。
一天,他的儿子从家乡来京城看望他。他问儿子:“你从家乡到京城,一路上可曾听说哪个令守贤明?”
儿子答道:“我经过江陵来到这里,看见江陵的县令范理就很不贤明。”
杨溥又问:“江陵的县令怎么不贤明?”
儿子气冲冲地说:“我是堂堂宰辅的儿子,可他对我的招待实在太简慢了。”
杨溥又问:“怎么个简慢法?”
儿子把情况详细说了一遍,然后道:“我遇到过好多县令,人家对我都是十分慕雅,可他……”
杨溥听后,心想:不少身居要位的人,常常以下级能否对自己殷勤趋奉,决定对他们的亲疏,并凭借这些吹捧来增长自己的威风。他们的子弟,往往借助父兄的势力到处为非作歹、横行霸道,而他们却喜欢听信这些子弟的话,把他们当做自己的耳目。这样怎么能治理国家,为百姓做事呢?于是,他对儿子的错误思想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教育。他说:“江陵县令把宰辅的儿子视为一般百姓的儿子,这正是他的贤明之处,你怎么能责怪他呢?我看,问题还是你的心思不正。往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