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页)
很可惜,你已经晚了两年半了——达尔文的教育子女观
一天,有位美丽的少妇抱着自己的小娃娃去找达尔文,向他询问育儿的有关问题。
生物学家达尔文不但对物种的起源研究精深,对育儿的见解也颇有独到之处。
“啊,多漂亮的孩子啊!几岁啦?”没等少妇开口,达尔文高兴地首先向夫人发问。
“刚好两岁半。”少妇诚恳地对达尔文说,“当妈妈的无论如何是希望孩子成才的。你是个科学家,我今天特意登门求教。”
“您要问什么问题呢?夫人,快说吧。”达尔文微笑着注视着夫人。
“我想问一下对孩子的教育,什么时候开始才好?”
“唉,夫人,很可惜,你已经晚了两年半了。”达尔文惋惜地告诉夫人。
个性的教育基本上要在三岁以前完成,这以后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是再教育的问题了。
——苏霍姆林斯基
大器不一定早成——从爱因斯坦第一次考大学落榜说起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出生在德国一个犹太人的家庭里。他4岁的时候,还不大会说话。人们怀疑他是低能儿,是傻子。
后来,他上学了,但学习成绩一般,甚至排不上中等名次;整天不言不语,被人叫做“老实头”。学校的训导主任对工程师——他的父亲老爱因斯坦断言:“你的儿子将是一事无成的。”果然,第一次考大学,他榜上无名。
然而,正是这个爱因斯坦,后来却成为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人类宇宙中有头等光辉的一颗巨星。”
爱因斯坦成为一颗科学巨星,当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这其中有他童年时父亲给他的那件小罗盘的启发。
爱因斯坦小时候,有一次病了。他的父亲拿来一个小罗盘给他玩。爱因斯坦用小手捧着这个新奇的玩具,只见当中有一根针在轻轻地抖动,而且始终指着北方。他把罗盘转了一个方向,可是,那根针却不肯跟着罗盘一起转,仍旧指着北方。爱因斯坦又把罗盘捧在胸前,猛然把身体扭过去,再扭过来。可是,那根针还是指向北方。他变换着各种方法:顺转、倒转,把罗盘翻过来转,侧着转、快转、慢转,都不起作用。罗盘上那根小红针的方向老是不变。
奇怪!真是奇怪!
“是什么力量拉着它指向北边呢?”爱因斯坦把罗盘放在那里,四处寻找,结果什么也没有发现。后来,还是老爱因斯坦帮儿子解开了这个谜。
从此,好奇的爱因斯坦总喜欢“独往独来”。别的孩子拿着木棒、小枪玩打仗的游戏,他却一个人在角落里玩积木,还喜欢用卡片搭房子,一直搭到14层那么高。高兴了,他还请父亲当助手,帮他搭制别的东西。父亲工作再忙,总是有求必应。父子俩常常玩起来错过了开饭时间。从那些“建筑”中,爱因斯坦感到了创造的乐趣。
受母亲的影响,爱因斯坦从小喜欢拉小提琴。每次演奏,他的眼睛总是闪着亮光,手激动地发颤。当他母亲在钢琴上弹奏出一曲莫扎特或贝多芬的奏鸣曲时,他就一动不动地站在旁边,沉浸在深沉的乐曲声中。
爱因斯坦从小养成了思考、探索、追求真理的习惯,正是这个习惯,使他登上了科学的顶峰。
假如你的将来不愿意悲伤,那就不要忽视你的孩子的任何一件极细小的行为。
——列宁
小孩子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要知道多运动、多强健、多游戏、多快乐、多经验、多学识、多思想。所以做父母不得不注意小孩子的动作和游戏。
——陈鹤琴
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德国教育学会会员卡尔·威特的教育观
“只要上帝赐给我一个孩子,而且你们认为他不是白痴,那我就一定能把他培养成非凡的人。”
这是19世纪德国教育问题学会会员卡尔·威特在一次学会上的辩词。在这次会议上,有人发表言论说:“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天赋而不是教育。”卡尔·威特不同意这个见解。他反驳说:“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孩子成为天才还是庸人,不是决定于天赋的多少,而是决定于从生下来到五六岁时的教育。就是那些只具备一般禀赋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能成为非凡的人。”
不久,卡尔·威特果然有了一个儿子,也取名为卡尔·威特。小威特不仅不聪明,而且先天不足,体重不过2公斤,两只手和两只脚不停地抖动,哇哇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