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第3/4 页)
健老成,也喜欢青年工人的活泼热烈,他为工人们的热心诚挚所感动。在《青年突击队》里,无论是对工人们的劳动热情的描绘,还是对建筑工地沸腾场景的渲染,都充满了一种昂扬向上的活力和乐观豪迈的基调,这一方面表现了老舍对新生活的激情,同时也显示了他对工人阶级的由衷的赞颂与崇敬的情感。但是,老舍对建筑工地的生活毕竟是不熟悉的,同工人的接触与交往毕竟还短暂,他所积累的生活素材与实际体验,不足以支撑起一个大型话剧。所以,尽管这个戏有一定的生活气息,也表现了作家努力反映新生活的可贵热情,但从总体上看,它不是一部成功的作品。它的情节过于简略,内容比较浮浅,人物大都缺乏丰满的性格,结构也显得松散。关于《青年突击队》失败的原因,老舍有过分析,他说:“题材与自己生活经验一致,就能写成好作品;题材与生活经验不一致,就写不好。我写话剧《青年突击队》就因为这个原因写的很差。青年突击队这个题材固然重要,我对它却不熟悉,只到过工地去了几次,无法写好。因此,我们应在生活上给作家创作条件,让他们自己去写,自己去选择题目。”(注:《题 材与生活》,《小花朵集》。)老舍的分析是确当的,他由此而引出的放手让作家去选题的结论,更是发人深省的。
“把英雄们描画出来”
一九五○年六月二十五日,美国侵略朝鲜的战争爆发,十月十九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肩负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崇高使命,开赴朝鲜前线,同英雄的朝鲜人民一起,打击美国侵略者。抗美援朝的战火,以及随之在全国开展的抗美援朝教育运动,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热情。深深爱上了新社会的老舍,怀着满腔的激情投入了这一伟大的斗争。一九五一年十月,老舍给中国人民志愿军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同年十月二十二日的《人民日报》在第一版全文刊登了老舍的这封信。老舍在信中说:
是你们,亲爱的同志们,给了全国文艺工作者一个伟大的灵感。真的,以文艺宣传抗美援朝,歌颂志愿军的英勇无敌,已经成为普遍的运动,一个新的文艺思潮。
老舍以北京文艺界为例,列举了齐白石、陈半丁、郝寿臣等著名艺术家为支援抗美援朝而组织义卖、义演的动人事迹之后说:
你们,亲爱的同志们,是在北京的每一个文艺工作者的心中。文艺是要感动人的,你们却先感动了文艺工作者。你们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英雄行动是我们创作的泉源,通过描写你们的功劳与辛苦,我们的文艺作品会更充实,更多光彩。
亲爱的同志们,我们文艺工作者的耳是听着你们的声音,眼是看着你们的行动,我们的心也随着你们的心兴奋地激跳。你们的英勇,伟大,创造了新的历史。我们希望:我们的创作,既以你们的英雄行动为内容,也逐渐的能有更大的气魄,更热烈的感情,好恰当地把英雄们描画出来,使英雄们的事迹永垂不朽。
老舍的这封信发表以后,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一位志愿军战士给老舍回信说:“你管我们叫最可爱的人,我们看你们也是最可爱的人!”一九五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在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老舍以“人民艺术家”的荣誉奖状的仪式上,老舍谈到了志愿军战士给他的回信,他认为回信“写得非常动人”,他读了之后,感到高兴极了(注:见1951年12月23日《人民日报》)。
老舍“把英雄们描画出来”的愿望,终于有了实现的机会。一九五三年秋天,由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组织的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组成了。贺龙同志任总团团长,老舍被任命为总团副团长。同时担任总团副团长的还有朱学范、康克清、吴晗、梅兰芳、陈沂、平杰三等。慰问团在贺龙同志的率领下,于一九五三年十月四日离开北京,奔赴朝鲜前线,代表全国人民向英雄的朝鲜人民、朝鲜人民军、中国人民志愿军表达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关怀。十月二十日,慰问团跨过鸭绿江到达朝鲜。这时朝鲜停战已经近三个月了,老舍随慰问团访问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一些部队,访问了朝鲜的城市和乡村。他看到朝鲜人民在战争的废墟上重建家园的情景,看到中国人民志愿军以深厚的友谊和忘我的劳动,帮助朝鲜人民进行建设的情景,他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各级指挥员和战士进行了广泛的接触,了解到志愿军英雄的大量动人的战斗事迹,老舍深深地受了感动。慰问工作结束后,他向贺龙总团长提出了继续留在朝鲜,到志愿军部队体验生活、进行创作的请求。贺龙同志答应了他的请求,于是老舍就到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