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部分(第3/4 页)
车往皇城而去。
大周皇姓为武,现任皇帝名晟,今年三十有六,年号太兴。从这位皇帝的年号可以看出来,这是一位要励精图治、流芳百世的英明皇帝。
不过成就一位皇帝的英名,并不是只要兢兢业业的认真工作就能达成的。
太兴帝有心留名青史,可无奈他家老爹岗时也是认真工作的,留给他的是个中规中矩的家底,既不空前强大,也不空前落后,跳一跳就可以够上民康物阜这四个字。除却每年梁国会来打打秋风,其余天灾,祸什么的基本没有。
太兴帝潜邸时主动求了与梁国相接的北境封地,然后满腔热血的带着王府的护卫家将,积极的参与到了与梁国的交锋当中。当时领北境防务的将领就是斐尚,斐尚这因是世代勋贵,打仗和识上颇有些能耐,只要是被他看重的才,一般都会被不遗余力的尽力提拔。朱阔一个没什么背景的穷小子就是被他慧眼识英从小小的白板(兵丁)一路提成了红中(百夫长)。
太兴帝喜军营打混,一来二去跟这个被斐尚看好的小军官也有了点交情,后来太兴帝也进京夺嫡,斐尚把朱阔调去给他当了护卫。
太兴帝夺嫡的故事是诸多小说里写老了的桥段,无非就是兄弟之间的辗辄。前面说了老皇帝并不昏庸,也不允许自家儿子自相残杀,谁要是明着搞阴谋那就是急着找死;于是太兴帝选择了徐徐图之,进京后安份老实的陪着老皇帝赏了几天花,喝了几杯茶,再防着其他兄弟给他出“暗脚”顺理成章的老皇帝面前留了个好印象。
太兴帝那会的护卫都是千挑万选的,皇权争夺动辄不是死便是活,朱阔就这种死活的各式暗杀中脱颖而出。别看他年龄小,可家武功高啊,太兴帝的几次危难都得援于他手,一来二去就把朱阔当成了自己的心腹。
老皇帝比较英明,知道立储这事不能拖,朱笔一批点了太兴帝当太子。太兴帝如愿的当了太子后,立刻给朱阔升了官,虽然是个比红中(百夫长)略大点的发财(校尉),可对于一个十七岁没有任何背景的少年来说,简直可以称为平步青云。这也是后来斐氏红杏出墙后朱阔有苦不能言的原因,斐家对他确有栽培之恩。
太兴帝登基后见朱阔娶了斐尚家的幼女,索性再破格提拔了一次,把给调进了京城的京畿卫当了个护军都尉(六品),等朱阔当爹后又提了掌京畿卫的定远将军(从三品)。
朱阔突然上书辞官一直是太兴帝心头的一根刺,他朱阔走前曾亲召他入宫问过缘由。他老家可是把朱阔当未来接蘀斐尚的掌军物培养,现家说辞官不干了,总得把辞职的原因给说清楚吧。
君前无戏言,朱阔很老实的把斐氏送帽子的事给太兴帝说了。太兴帝当时就怒了,这等yin妇还留她?还和离?脑子被驴踢了吧!
朱阔被骂的满面菜色的解释道,不是能容她,实是因为顾虑到儿子和老丈的面子才手软的。
太兴帝的思维和林书岚一样,让斐氏病亡,宫里最不缺这玩意儿,朕送几瓶,回去把这yin妇给朕摆平了,然后好好上班,过上几年再给找个好的,
朱阔犹豫了一下,仍是摇头对皇帝说,斐老将军对有提携之恩,一是使不出这种卑鄙的手段,二是用这招除了斐氏简单,可以后仍要受着斐家的挟制。再说,朱家虽远离朝堂可仍旧是世家,怎么能让这种yin妇进家的祠堂,受朱氏后的祭祀,还是和离回家算了。
太兴帝听了他这番话,终于有点明白他为什么这么心慈手软了。第一,这戴鸀帽子不是件光彩的事,不宜宣扬,也就是不能将yin妇沉塘,免得两家脸面上都没光彩。第二,这休妻一途不可行是因为说不出个正二八经的休妻理由,(原因同上)要真休了还要背上个背信弃义的小名声。第三,还不能让斐氏就这么病亡的原因是老朱家嫌丢,怕把这鸀帽子戴进祠堂,压后世子孙的脊梁上。
上面说的这几种方法无不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打法,为军法大忌。这么看来他虽嫌朱阔手段温和,可也只有和离这一条路可走。
且以斐尚目前军中的威望和地位,太兴帝也不敢轻易的刺激他,要不当初怎么了挑了他家的女婿栽培呢。最后只得同意了朱阔和离的想法,不过辞官是不准的,嫌丢就回去休息一段时间。
朱阔把事情太兴帝那交了底就带着儿子回乡去了,太兴帝由此恨上了斐家,暗自给了斐家一个家风败坏不堪大用的评语。
后来斐氏低调的回来住进将军府,太兴帝睁只眼闭只眼只当没看见,那会她爹正忙着和梁国掐架呢,咱不动摇军心的收拾他女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