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3/4 页)
公里,人口约10 万,近600 年的历史。房子都很破,但里边有很多著名的历史建筑掺杂其间,像中国最早的电报局、义和团坛口旧址等。
冯骥才说中国很多城市都面临一个问题, 就是大部分都没做过文化调查, 只做过文物调查。“文物与文化是不同的概念。文物是某些历史建筑的精华, 大多为皇家建筑和宗教建筑, 比如北京的故宫、天坛、颐和园; 什么是文化呢, 比如一片历史街区就是文化, 像北京的四合院、胡同。国家有文物保护法, 却很少有保护一个街区、保护城市文化的。但一个城市的特色, 往往体现在它的文化上。就像天坛是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可并不代表老北京的文化特色一样。” 他要赶紧做的这件事, 就是自费对老城区进行文化考察。这次考察, 用了一年半时间, 到天津老城改造动工时结束。
冯骥才请了一批专家,有搞历史的、建筑的、民俗的,还请了几十位摄影师。他们每条街、每条胡同都看,做地毯式考察。
冯骥才哭老街(2)
每条胡同、每条街道叫什么,怎么来的都要有一个解释,所有著名的街道都被画在“老城地图”里。一些名宅大院,都让学建筑的大学生给做了平面图,作为建筑资料留着。摄影师花了半年多时间,把老城全部拍完。
其间,冯骥才说他不断地写文章,在报纸上讲他的目的和想法,老百姓渐渐也知道了。“ 后来摄影师每到一个地方拍,老百姓自己就把家里的梯子搬出来,让他们上房,也不怕你踩坏房上的瓦,因为他们知道了这事的意义。后来,有的老百姓也拿起照相机,和自己的老房子拍照留影。
“我做这么大的一个文化行动,并不是非要保护几所旧房子不可,主要是让老百姓知道,这并不完全是些破房子,这是历史文化。
“我们的城市,不仅仅有物质价值,还有文化价值、精神价值,它是有性格、有精神、有生命的,它是活的东西。城市,你若把它视为一种精神,就会尊敬它、保护它、珍惜它; 你若把它只视为一种物质,就会无度地使用它,任意地改造它,随心所欲地破坏它。”
一位摄影师于1995 年除夕夜,爬上天津大酒店11 层的楼顶,在寒风里拍下天津老城最后一个除夕子午交时、万炮升空的景象。冯骥才说:“ 看到这副照片,我几乎落下泪来。这座古城的辉煌就此定格,这一幕很快变成过往不复的历史画面。我们无法挽救它,但我们也无愧于老城,终究把它的遗容完整地放在一部画册里了。 这本画册叫《旧城遗韵》。虽然只印了1000 册,冯骥才还是拿出一些画册,写上“你心爱的城市”,送给城市的管理者们。
让冯骥才始料不及的是,这本画册竟然帮了古董贩子们的忙,他们人手一册,按图索骥,到老城去翻箱倒柜,恨不得把老城翻个底朝天。
还常有古董贩子找上门来,叫冯骥才“开眼”。带来的东西,都说是天津老城的,看得冯骥才怦然心跳。他决定跟古董贩子到老城走一趟。
半年没去老城的冯骥才惊呆了:“ 颓墙断壁,触目皆是。在推土机的轰鸣声,城中多处已夷为平地。海张五那大宅子呢?益德王家那座拱形刻砖门楼呢?明代的文井呢……全没了!全没了!”
他跟着贩子进了一座大房子。房里像个大仓库,堆着旧家俱,从老房上拆下的镂花隔扇、砖雕石刻。“这些被拆得乱七八糟的东西,像一堆堆残肢断臂。但注目细瞧,这些建筑构件,无一不是精致讲究。”
一问才知,这里果然是津门二百多年的金家老宅,这间大房子就是金家的书房。这金家祖上就是中国山水画大家金玉岗(芥舟)。冯骥才在“文化考察”时来过这儿,可现在无论如何也对不上号了,四下里已拆得面目全非。
画册的油墨味还没散尽,老城已拆去近半,许多名门豪宅被荡涤一空……
● “我们不能容忍自然环境被破坏得一片荒芜,却公然放任珍贵的人文环境被搞成一片空白。”
“20 年前我们的对手是保守僵化,现在的对手则是一味地追求新潮。”冯骥才认为。他说他常问一些当官的: 你们到底要把城市改造成什么样子?回答有两种: 前一种是,没想那么多,先解决老百姓住房问题再说; 后一种是,现代化城市。现代化城市具体是什么样的?回答就卡壳了,“没想那么多” 。
“我真害怕,现在中国的城市正快速走向趋同化,再过30 年,咱们祖先留下的千姿百态的城市文化,将会所剩无几。如果中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