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2/4 页)
可不品尝云南的名菜汽锅鸡,它的制作别出心裁,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旅游或公务的闲暇,你可以在昆明停留一会儿。昆明的两家知名菜馆德鑫园和护国饭店都经营此菜。德鑫园设于昆明市南通街,该店制作的过桥米线曾荣获商业部优质产品“金鼎奖”;护国饭店设于昆明市护国路,已有近80年的历史,该店烹制的汽锅鸡被称为“云南一绝”。
中国以鸡制作的菜肴不可谓不多:道口扒鸡、东安子鸡、叫花子鸡、德州扒鸡等等,均为各地名产。与别样相比,汽锅鸡又有什么特别,以致称“绝”呢?非为其他,绝妙就绝妙在锅具上。该锅为陶制,从外观上看似为普通灶具,打开盖子,可以看到锅子中央耸起一个圆锥体,锥体顶端开有小圆孔。烹制时陶锅并不直接置于火源上,而是将它放于蒸锅内。蒸锅受热传导于陶锅,将里边的鸡蒸熟。蒸的时候,汽锅内的圆孔就会将下层的水汽引上来,均匀地散布在汽锅内部。成菜的汤汁皆为蒸汽凝聚而成,清纯明净,保持了菜肴的原汁原味。汽锅一般以江苏宜兴产的朱砂汽锅为上品,锅子可大可小,上菜时直接将汽锅端到桌上,或众人共享一锅,或一人一个汽锅,独自享用。
汽锅鸡最早起源于云南杨林、建水。当地人用名贵药材冬虫夏草煨制子鸡,称之为杨林鸡。煨鸡使用的陶制火锅则叫作杨林锅。杨林锅为建水出产,建水陶器久负盛名,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清代有个叫潘金怀的陶工改进工艺,以红、黄、紫、青、白五色陶土烧制出彩陶。至清末陶工向逢春技艺高超,在传统的基础上,又创造出烹饪的汽锅。人们发现用陶制汽锅烹子鸡,香味不易走失,味道更加鲜美,便以汽锅取代杨林锅,从此汽锅鸡名扬天下,数十年来一直是最负盛名的云南菜肴。
云南盛产名贵药材,利用这种优势,人们又在汽锅鸡中配加云南特产的名贵药材“三七”、“虫草”、“天麻”等,使鸡汤更加味美鲜甜,既增加了营养和医疗作用,又别具风味,发挥了汽锅鸡营养丰富、滋补强身的优点。此后,三七汽锅鸡、虫草汽锅鸡、天麻汽锅鸡渐成为云南高级的营养菜品,风味独特,脍炙人口。
昆明城的烧豆腐(图)
昆明人爱吃臭豆腐,不过这不是昆明人的发明。过去的昆明几乎没见过有卖臭豆腐的,倒是滇南那一带很多,出豆腐的地方叫石屏,据说那里的水质特别适合做豆腐,不过没专门的专家对此进行过论证,大多是些民间传说。大约是明初的时候,石屏有一家做豆腐的,把做好的豆腐晾在门外——和现在一样,把大约一寸厚的豆腐切成块状,整齐地排在一个竹编的簸箕里——不巧正好下雨,豆腐受了潮,等晚上主人回来的时候,豆腐已经发了霉,变臭了,女主人就把豆腐放锅里煮,打算用来喂猪。煮好后的豆腐散发出一股使人开胃的气味,这时微服私访的太祖皇帝朱元璋路过此地,闻到这股气味,大约又正好是遇到吃饭的时候,不免胃口大开,循香而至,把本应喂猪的臭豆腐吃了个精光,完了欣然提笔,为石屏臭豆腐题诗一首,具体的诗现在也找不到了——或者干脆就是后人附会编造的——至于主人家为什么敢把喂猪的东西送入龙腹,也没人去追究,石屏豆腐因此大走宏运倒是不争的事实。
昆明人吃臭豆腐的方法是烧了吃,所以又叫烧豆腐,实际是烤着吃。一般是拿一个脸盆,里面放满木炭,拢起火,用扇子猛扇一阵,趁着火势呼的一起,把一个油腻的编成网状的铁架子放在火盆上,用菜叶快速擦一遍,然后老板或老板娘把一些装着油、椒盐、辣子面还有别的一些佐料的碗碟放到铁架子上,再把用纱布包好的一大堆臭豆腐倒在架子上,用火钳拨下火——火太大不行,会把豆腐烤干,要用小火——然后用筷子快速地翻着每一块豆腐,以便两面都烤到。这种用来烤的豆腐被做成宽约三四厘米的正方形,一个人一次吃十块二十块的绝没问题。开始烤豆腐时就算铺面开门了,不需要吆喝,过上一会,自然会有一二熟客走过来,一边打着招呼,一边坐下来,有些常来吃的还会很自然地拿起筷子帮忙翻着,也帮忙招呼其他客人;有的老客还喜欢自带一小瓶酒,坦坦地坐下来,吃一块豆腐,喝一口酒,如此消磨一个晚上。
烧豆腐不能空吃,也就是一定要沾着佐料吃,昆明人把佐料分为干潮两种,干佐料比较简单,就是用辣子面加上盐、花椒、味精,随便拌一下。潮佐料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用卤腐水——最好用路南的卤腐——加上盐、味精、花椒还有香菜,另一种是用酱油加上辣子面既可,这又分为甜酱油和咸酱油两种,昆明人喜欢吃卤腐汁拌成的,而滇南人更多的喜欢用酱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