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3/4 页)
“如此与常人之坟并无分别,父皇为开国之主,这样就太简陋了。”
“想汉时造长陵,历时数十年。
陛下若造如此规模陵园,以数月之功,万万难成。
臣见汉文帝之霸陵因山而成,这样可省人力,若陛下执意要建高陵,如此因山而建,足显宏伟。”
李世民不愿意采用虞世南的建议,他知道厚葬容易引起盗墓的道理,然他现在若省力为李渊建筑陵墓,容易引起后人评说自己不能善待老子,他不愿意担此罪名。
虞世南还在那里引经据典,说道:“汉代的君主在位,三分天下贡赋,将其一分入于山陵。
其无故聚敛百姓,却白白便宜了盗贼,太不应该。
魏文帝曹丕说过:‘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无有不发之墓,至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乃不重痛哉!’请陛下转换心意,勿厚葬为盼。”
“朕知道了。
虞卿,你先退回,也听听其他大臣的意见。”
虞世南躬身退回。
房玄龄出班奏道:“陛下,臣以为若依长陵制度修建陵墓,过于宏侈,且建造的时间也不够。
臣在洛阳之时,曾去瞻仰汉光武帝刘秀之原陵,其陵高六丈,实为攸宜。
光武帝为中兴明主,太上皇于乱世中一统天下,足以媲美。
臣想太上皇之陵可依原陵制度建造。
” 汉光武帝刘秀之原陵位于现孟津之铁谢,其南倚邙山,北临河水,该陵近山傍水,显然是形胜之地。
房玄龄那日到原陵,还是围攻洛阳王世充之时,一日陪同李世民经过该陵,在此驻足观看。
李世民此时一经提醒,脑海中顿时浮现出原陵的模样和周围的环境,他又顾及虞世南苦谏之意,不再坚持建九丈高陵墓,遂说道:“好呀,玄龄之议甚为妥当。
今九丈则太崇,三仞则太卑,就按玄龄之议,依原陵之制,为太上皇建造陵园。
太上皇以前无暇顾及,朕今日仓促而成,可名之为‘献陵’。
袁卿,你善阴阳之术,这踏勘选陵址之事,你须在三日内完成。”
袁天纲出班道:“陛下,臣见三原县之唐朱村,有一处形胜之地,其在汉太上皇陵西十五里处,可在那里堆土为陵,以为太上皇陵址。”
李渊的墓址就此确定了下来,有司开始紧张地忙碌起来。
贞观九年五月十一日,李渊在垂拱殿里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享年七十岁。
其临死之前,遗言李世民以天下事为重,不许其为自己守制三年。
因为李世民若守制,就不能再临朝视事。
太子李承乾毕竟年幼,让他来治理国家,肯定力不从心。
然李世民为表孝心,不再临朝听政,诏太子李承乾在东宫平决庶政。
一帮大臣请求李世民遵李渊遗言,李世民坚持不许。
同年十月,献陵建造而成,其在唐朱村堆土成陵,呈覆斗形,陵高六丈。
陵前立有华表、石犀、石虎等雕刻。
此时中土未有犀牛,林邑王于贞观初遣使献来此物,李渊见过后非常感兴趣,向李世民要来养在后园,并让工匠依样雕刻。
其死后,这些石犀就被立在陵前。
历来守把帝王墓门的石刻,一般是形体庞大的坐狮,而李渊不喜狮子,却喜猛虎。
太上皇归葬献陵 老狐狸魂归碛中(7)
所以守把献陵四门的不是坐狮,而是八具高一丈的似走动中的石虎。
这些石虎有着挺拔的形体和威严的头部,其头部稍倾斜,做出阔步向前探寻的姿态,看来栩栩如生。
献陵前因为有了这些石虎和石犀,与其他陵墓相较,显得很特别。
十月七日,朝廷举办了规模浩大的李渊丧礼,按照发丧卤簿,以六绋牵引李渊柩车,每绋各长三十丈,围七寸,各有执绋挽士虎贲千余人;另有挽郎二百人,左右各配挽歌二部,各六十四人。
其后,李世民和百官缓缓跟随柩车,其身旁左右仪卫以及代哭者,蔚为壮观。
经过诸般繁缛细密的葬仪程序,将李渊葬入献陵,同时还将李世民的生母太穆皇后合葬。
为了免李渊夫妻在阴间寂寞,李世民准许让李神通、李婉娘等人的遗骨移至献陵周围,以为陪葬。
李渊死后,群臣为其上谥号太武皇帝,庙号高祖,后人多称其庙号,即唐高祖是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