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名将宿敌的决战(第1/2 页)
第三章:名将宿敌的决战
在秦昭襄王四十五年的公元前263年,白起攻占了韩国的宜阳,切断了通往上党的道路。
看到这,韩桓王下令上党太守冯亭投降上党给秦国,以安抚秦国军队,带来和平。
冯亭拒绝向秦国投降,并与人民商议。
“上党的对外通道已经被切断,我们不能再为韩服务。秦军即将到来,韩不能派援军。为什么不将上党献给赵国,让赵国接受它?如果赵国接受了秦国将会愤怒,肯定会攻打国。赵国受到攻击一定会更亲近韩国。韩赵联合,我们可以抵抗秦国
所以冯亭派人联系赵,并提出将上党人民献给赵国。
当孝成王听说这件事后他召见平阳侯豹商议。对此,豹的态度是拒绝。
“不可行的。一旦接受了上,它带来的麻烦将获得的好处还要多。”
他冯亭拒绝将上党秦国是为了试图将责任推赵国,接受它带来的将远远大于获得的好处。,赵孝成王平阳侯赵胜和平君赵婴商议此事两人的态度与赵豹完全,敦促赵孝成王冯亭的上党郡,认为。
“发动百万大军攻打数年之久,不能夺取一座城市。现在只需坐守就能获得十七,这是重大优势,不能。”
听到这,赵孝王问平原君赵胜
“接受上党的土地,肯定会引来武安君白起进攻。谁能抵挡?”
赵胜回答说。
“其他人可能无法与白起竞争,但廉颇勇敢善战,爱惜士兵。尽管在正面交锋上他不如白起,但他完全能够坚守城市。”
廉颇也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赵胜对他的评价相当准确。
说到正面交锋,廉颇确实不是白起的对手,但如果说到守城,那么挡住白起也就足够了,毕竟廉颇并非徒有虚名。
因此,赵孝成王听从了平阳侯赵胜的建议,封冯亭为华阳侯,派平阳侯赵胜去接收上党的土地,同时派遣廉颇率领军队驻守常平,以防备秦军的进攻。
赵国的一系列行动自然激怒了秦国,点燃了秦国和赵国之间常平的导火索。
到达常平后,廉颇亲自布置了三道防线。
第一道是空仓岭防线,第二道是丹河防线,第三道是八岭石长城防线。
这三道防线东西延伸数十里,密集排列且相互连接。
秦军最初的将领并不是白起,而是王齮。
在公元前261年,秦昭襄王派遣王齮进攻上党。
王齮到达常平后,秦赵两军在空仓岭西边的山谷中发生了首次遭遇战。
在混战中,秦军击溃了赵军的先锋,攻破空仓岭,并夺得了赵军的前线重要城市广梁城。
空仓岭失陷后,秦军还夺取了溪磊威,使得从北到南的空仓岭防线数十里,完全沦陷。
面对不可阻挡的秦军,赵军连连败退,损失惨重。
廉颇看到这一情况,在重新分析敌我形势后,发现地形对赵军并不有利,而秦国的补给线比赵国要长得多,确保后勤补给也比赵国要困难。他决定放弃难以防守的丹河西岸阵地,将全军集中到丹河东岸的第二道防线,构筑壁垒,决心等待敌人疲惫,磨损敌人的士气,坚守并等待变化。
改变战术后,秦军果然陷入了苦战,无论怎么进攻,都无法突破丹河防线。从这一点来看,廉颇的战术完全成功。
因此,秦赵两军形成了对峙局面,战争持续了三年,双方在常平牢牢困住。
三年的持久战是对两国国力的考验,当时赵国的粮食产量只有秦国的三分之一。
长期对峙让赵国难以维持,甚至更急于结束战争。
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在关键时刻,赵孝成王逐渐失去了耐心,对廉颇的防守战术的信心也逐渐减弱。
他想要和秦军进行决定性的会战,尽快结束常平的僵局,所以赵孝成王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那就是更换将领。
这个决定不能说是错误的,因为事实上赵国的实力确实不如秦国强大。
赵孝成王选择替换廉颇的将领是赵括。
对于这位年轻的赵括,赵孝成王一直抱有很高的期望,认为赵括有能力担任主将,取代廉颇。
至于赵孝成王的任命,赵括看起来自信满满,很快地赶到前线接替廉颇的职位。
上任后,赵括完全改变了廉颇的防守战术,从防守转为进攻,想要积极寻求与秦军进行决定性的会战。
这样的决定,对于赵括来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