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页)
啊!”说罢头也不回的走了。
道藏想着张钟的话,重振蜀山,谈何容易啊。不过云峥此子确实天资聪颖,若能好好调教,将来必成大器。但每每想到玄魁,道藏的心里就有点发虚,毕竟此事对他的影响过深,他还是想再看看,虽说心里喜欢,但毕竟轻易过不了自己心里的阴霾。
再看看,再看看,道藏心里如是说道。
就这样,又过了余月。
每日云峥与仙芝在洞中研习经子史集,每每收获或点通难题,二人便高兴的手舞足蹈。饿了仙芝便带着云峥进山打些野味,按需猎捕,绝不滥杀。渴了便从山间泉水处取饮。他们就这样过了余月,而道藏就看了余月,也不多言,只是每逢会心之处便含笑点头。
七月初三,宜作灶平治道涂,忌祭祀祈福安葬安门馀事勿取。
晌午十分,云峥与仙芝正在研习《文始真经》,此时道藏缓缓睁开眼,“云峥,你过来。”
云峥放下手中的书,走至石床前,“伯伯,有事吗?”
“我问你,连日来你与仙芝研习典籍,可有何收获?”道藏问道。
小云峥想了想,“知道了许多从前不曾知道的事情,懂得了许多不曾懂得道理。嗯……。还有,仙芝说最重要的是忠、孝、礼、仪、廉、耻、信七个字,做到这些才无愧于人。”
道藏看了仙芝一眼,只见仙芝调皮的吐了吐舌头,依旧笑眯眯的看着他。道藏转过头来有对云峥道,“我再问你,你可愿意跟我学道,以证此生不虚吗?”
小云峥早就听仙芝对他说道藏的如何如何的神通,如何如何的厉害,今日一听道藏要他跟着学道,满心欢喜,“我愿意,伯伯。”旁边的仙芝赶忙提醒到,“还叫伯伯?快叫师傅。”说罢便开心的笑了,他是提云峥开心,更是替道藏开心。
仙芝本是一株灵芝,日采天地之气,夜吸月华之精,久而久之便有了灵性。其本是灵草,上山求药者皆想据为己有,百年前幸得道藏所点化,收为弟子,但他知道自己虽有人形,但终无人之灵性,人为天地万物之灵长,自己如何修炼也追赶不上,只能照顾道藏的起居,看守洞府。今日道藏能收的如此佳徒,衣钵后继有人,仙芝忍不住为其高兴。
“师傅!”云峥说罢便跪下向道藏连叩三个响头,以行拜师之礼。
道藏开心的笑道,“起来吧,从今日起,你便是我蜀山门下弟子,仙芝入门比你早,是你师兄。你随我好好修习道法,将来必有所成。”
“谢师傅!”
此间拜师修行,研习功法,暂且不提。再看那济南府的王小虎,已然……
………【第十章 寻仙】………
天下山川龙脉,始起于昆仑山脉,延至秦岭一脉。这秦岭以北乃是八百里秦川,但北崖有断层陷落,造就秦岭山体雄伟,势如屏壁。《史记》道:“秦岭天下之大阻也。”亦““九州之险”的称号。就在这绵延千里的山脉中,自古多少帝王将相选陵择墓,但龙脉虽大,宝眼极少,又有多少人能安葬在这宝眼之处。而这些风水宝**自古以来是用一个,废一个,要寻得真正的宝眼,更是难上加难。
终南山地形险阻、道路崎岖,大谷有五,小谷过百,连绵数百里。《左传》称终南山“九州之险”,《史记》说秦岭是“天下之阻”。其山峦丽肌秀姿,那真是千峰碧屏,深谷幽雅,有诗证曰“出门见南山,引领意无限。秀色难为名,苍翠日在眼。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此处自古就是道家名山,尤其是楼观台,乃道家始祖老子讲经之处,是谓天下道林张本之地。
在秀山明水之间的山路上,有一个少年正在向上驰行,健步如飞,不一会的功夫便以抵至上善池处,这上善池还有一个典故,当年周至地区发生瘟疫,无药可医,死者无数。当时楼观台的监院张志坚,晚上作了个梦,梦见太上老君告诉他说:“山门前有块石板,石板下有泉水一眼,泉内有吾炼就之丹药,可治民疫。”张监院醒来后觉得很奇怪,就命小道士在山门前寻找,果然在西边的石板下,挖出一泉。张监院忙令人取水给患时疫的道士饮用,两个时辰后疫病神奇地痊愈了。消息传出后,远近百姓都来取水治病,时疫遂退。三年后翰林学士赵孟瞓来此游览,闻听此事十分惊奇,遂索纸笔大书“上善池”三字,取《道德经》“上善若水”之意。
此间正有六人在这里取水,这些人中有一个青衣道士,这道士生的矮小发胖,身长只得五尺六寸,远远看去却像个肉球,一双贼咪咪的刁凤眼,八字胡,若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