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2/4 页)
温青青。而且,温仪还在温家人面前极力维护金蛇郎君的形象。在得知金蛇郎君的确切死讯后,温仪就再不留恋尘世,以身殉夫。
温仪的行为乍看起来,似乎很难理解。很多人会以为这仅仅是小说家的杜撰情节,并没有什么值得思考和借鉴的地方。其实不然。现实中就发生过非常类似的事件。
1973年8月,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一家银行突然闯入两名全副武装的劫匪。劫匪扣押了四名银行职员作人质,与警察对峙了六天之久。
六天后,警方设法钻通了保管库,用催泪瓦斯将人质和劫匪驱赶出来,狙击手同时作好了危急情况下击毙劫匪的准备。然而,离开保管库后,三名人质反而将劫持者围了起来,保护他们不受警方的伤害。被警方营救出来后,人质非但没有控诉绑架者,相反却为劫匪辩护,对警察的调查取证工作也采取坚决不合作的态度,致使调查取证工作困难重重。其中一位女人质甚至还爱上了一位劫匪,并和他订了婚。还有一位人质居然在全世界为绑架者筹款,建立了为绑架者辩护的基金会。此等咄咄怪事让瑞典举国上下一片哗然。
之后,为了解答人们心中的疑惑,瑞典国会拨出巨款,成立专门机构对此事件进行研究。结论在十年后才出来:这些人质之所以表现出如此怪诞的行为,是因为他们患上了一种心理疾病。从此,人们把这种心理疾病命名为“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那名女人质的举动和小说中的温仪是何等的相似。也许还会有人因此恍然大悟,说作者金庸是借鉴了现实中的事件,并写入小说的。而《碧血剑》是金庸的第二本武侠小说,写于1956年。斯德哥尔摩人质事件要在这之后近二十年的1973年才发生。由此,我们不得不为金庸先生对人性的的高瞻远瞩和观察入微而深为叹服。
研究表明,产生这种心理疾病必须同时满足四个条件,缺一不可:
1�受害人生命受到严重威胁;
2�受害人处于完全的绝望之中;
3�施暴者偶施小恩小惠于受害人;
4�受害人所获得的信息只是施暴者愿意让他们知道的,施暴者不愿让他们知道的信息则被屏蔽。
我们根据这四个条件来对照一下金蛇郎君和温仪之间的所作所为。
温仪在被金蛇郎君劫持之前,就已经知道他毒辣心肠和手段。
温家老六被大卸八块,密封在大箱子里由温家子弟自己送回家。箱子中安放了毒箭,打开的时候毒箭当场射死温老六的妻子。金蛇郎君从不公开露面,只等温家的人一落单,就会下毒手。温老七和温老八死在赶来增援的路上。大房的温仪的三哥和五房的九弟被溺死在池塘里。有一段时间,接连十来天,宅子里天天有人毙命。石梁镇上棺材店做棺材也来不及,只得到衢州城里去买。全镇都人心惶惶。温家宅子里日夜有人巡逻,轮班巡守。女人和孩子都聚集在中间屋里,不敢走出大门一步。但四房里温仪的两个嫂嫂还是被金蛇郎君掳去,卖到了妓院。就在温仪被劫持到一个山洞成为人质的当天,金蛇郎君还杀了她的一个堂哥。此时,金蛇郎君已经累计杀了温家三十九人。
温仪悖论(2)
所以,温仪落到金蛇郎君手里后,不能不感到自己的生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此前,落在金蛇郎君手里的人无一幸免,恐怖的手段和导致的结果叠加在年幼单纯的温仪心中,自然不可避免地给她造成了一种绝望的情绪。这里,导致“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前两个条件已经满足。
温仪想起那两个被卖到妓院、受尽凌辱的嫂嫂,不胜恐惧,就想与其受到这种凌辱,不如一死了之。于是她一头撞向山石,却被金蛇郎君拉住救下。这在温仪也是个意外,她想金蛇郎君肯定还有更加厉害、不堪忍受的手段来对付她。不料,等来的却是金蛇郎君对她的精心照料和种种恩惠。
金蛇郎君怕温仪再寻死,日夜都守着她,跟她说话,还煮了东西给她吃。温仪不吃,也不理不睬。金蛇郎君怕她饿死,忽然抓住她,捏住她的鼻子,把肉汤往她口里灌,强迈着她喝了大半碗汤。金蛇郎君手一松,温仪就将一口热汤喷在他脸上,意在激他生气,宁求一死,以免受他侮辱。但金蛇郎君不但没有恼羞成怒,还唱小曲儿给她听。他还下山给温仪买了许多首饰、脂粉。温仪不要,拿起来都抛到了山谷里。他可也不生气,晚上又唱歌给她听。他又带了好多小鸡、小猫、小乌龟上山峰来,整天陪温仪逗猫儿玩,喂小乌龟吃东西。
总之,温仪被劫持的一个多月中,金蛇郎君从未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