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第3/4 页)
扮,也不像商贾之人啊。”
“不错,我现在居住在太原。
此次去南方贩运一批潞绸,不料被响马夺了去。”
老者的头摇得如拨浪鼓一样:“响马?不对吧。
客官,要说头几年路上遇到响马,老夫敢情相信。
这几年,当今皇上让百姓返乡种地,各地官府管束极严,我已经好长时间没听见响马的事儿了。
你的遭遇确实令人奇怪。”
老者身旁一位红脸膛的汉子瓮声瓮气说道:“以前去当响马,很多人都是被逼的。
若有田种有饭吃,谁愿意去干那些在刀尖子上舔血的活计。”
魏征道:“这位客官,听你的话音像是蒲州人氏,你们那里有田可种吗?”
红脸膛汉子咳了一声,回答道:“当然有田可种。
说起来,这也是托了邓州陈刺史之福。
我那时逃难到邓州,陈刺史又将我们送回来,又是给口粮又是给种子,还送了许多大水车,去年总算有了收成。
看今年的光景,也许会风调雨顺,比去年还要好啊。”
老者点点头:“我也曾听说过陈刺史的名头,确实是一位好官。
其实新皇帝就位以来,派了许多好官到各地为百姓办事。
说也奇怪,以前官员出行要鸣锣开道,百姓惟恐避之不及。
现在呢,这些官员常常身着便装,主动找百姓说话。
就拿眼前这蒲州来说,那里的大小官员皆带领家人与百姓一样种田。
太极殿日勉群臣 风陵渡夜访旅客(9)
嗯,不一样,确实不一样。”
红脸膛汉子道:“说到底,还是当今皇上厉害呀。
听说这位新皇帝年仅三十,有本事得很,且爱民如子。
皇帝这样,手下的官员当然不敢刮地皮了。”
老者抬起头,悠然道:“老夫有缘,曾经见过当今皇上一面。
那是老皇帝在太原起兵的时候,突然突厥大兵来犯。
嗯,太原人当时称呼新皇帝为二郎公子。
是这二郎公子领兵前去抗击突厥兵,说也奇怪,突厥兵一听二郎公子的名头,顿时吓得自动退兵了。
那日二郎公子领兵返回太原城的时候,我在人缝中瞧见了他的模样。
啧啧,你瞧他脸如满月,目如朗星,身高八尺。
那时我心里就想,这二郎公子不同凡响。
你们看,他现在果真坐上金銮殿了。”
李世民微笑道:“老爹真有福气,我到过京城多次,还从未见过皇上之面哩。
不过新皇帝远在京城,他再有本事,天下之大能管得过来吗?”
老者摇头道:“看客官的岁数,不过三十出头吧?知道我多大了吗?我今年六十三,算来也经过好几代皇帝了。
根据我的经验,皇帝是什么性子,那么下面的臣子也相同。
记得有句话叫‘上行下效’,灵验得很哪。
比如隋文帝时,天下富饶,我的家境就比较宽松,到了炀帝末年,家里就有点揭不开锅,没奈何,我一面做点农活,一面想法贩点丝绢,以贴补家用。
到了本朝老皇帝时,日子虽好过一点,然战争不断,也是艰难。
打从前年开始,新皇帝不再打仗,一心兴旺农桑,对,听说皇帝本人还下田耕种哩。
从那时开始,下面的官吏张口闭口都说要干好农活。
这几年尽管年成不好,总觉得有望了哩。
客官,你跑动那么多的地方,难道就没有感觉吗?”
李世民用欣喜的眼光看了杜如晦一眼,心里很觉得意。
杜如晦看这位老者很健谈,因问道:“你既然贩丝绢,当知现在粮价若何?”
“去年春上的时候,粮价最贵,一匹绢仅能换一斗粮。
现在嘛,一匹绢可换一斗半粮。
看光景,只要风调雨顺,粮价还会落下去。”
此后,李世民又与周围的人聊了起来。
屋内人本来要在这里坐待天明,看到这帮衣服光鲜之人入内,觉得很稀奇,慢慢都围了过来。
大家东拉西扯,不觉时辰已过了半夜。
常何肩负守卫之责,几次探头探脑观看究竟,因李世民有令不敢入内打扰,只好自己干着急。
李世民看到时辰不早了,遂起身对杜如晦等人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