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页)
演、那么写,文青想那有什么难的,我对他们好,他们自然也不会对我差到哪里去,人都是将心比心的。到婚后的如今,文青才觉得自己当初的想法实在太天真,简直是幼稚。
文青尝试过给一些已婚的同学朋友打电话,但是一来她们给不出什么有建设性的意见;二来清官难断家务事,再者各“清官”也意见不一;三来这些家务犯难原是私事,也不好到处宣扬,况且大多也只能换来一点别人的同情或怜悯,那是她最不需要的。
文青又去图书馆、去书店、去网上查找了一些相关的书、资料,希望能解开疑惑,找到出路。但是,那些书和资料所说的,不是太过泛泛,就是不对她的问题。一般的讲婚姻家庭、婆媳关系的书,不是讲别人的一个个案例,就是编出来的一些曲折矛盾冲突的小说情节,虽偶尔碰到一点相近或类似的现象,也没有切实可行有效的解决方法。
文青最后决定向心理医生求助。心理医生的话,归纳起中心思想来,就是一点:降低你的心理期望值。
心理医生说,人与人建立关系的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陌生人、熟人、亲人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是渐进的、规律性的,每一个阶段所需要的时间都不会短。一般是从陌生人开始,几年十年都有可能,情况因人而异。有些人十几二十年、甚至一辈子,都只能到达熟人的阶段,到不了亲人的阶段。而现在,你们的状况,还处在陌生人的阶段,而你却期望很快达到熟人、甚至亲人的阶段。这就是矛盾所在。
文青忽然开了窍:原来人生的功课,不必门门都拿A的。有的拿B就行了,甚至C、D都可,只要不是太糟,过得去就行。
心理医生还推荐了两本心理学方面的书给文青:《懂得爱——在亲密关系中成长》、《懂得生命——在和谐关系中创造》。
文青从这套书中获益良多,也引发了许多思考。
文青和姻亲目前的关系,正处于书上说的——亲密关系中的“权力争夺期”。既然双方都在“争权夺利”,那矛盾冲突自然不可避免。而这个时期,又是人际关系必经的阶段,是根本无法删除、无法绕过的。
怪不得又有人说,婆媳战争是两个女人争夺一个男人的战争呢。
书上又说,要学习呈现开放和脆弱的状态。文青却陷入了困惑:
我倒是想呈现开放和脆弱,但是如果别人呈现的都是防卫和攻击,我还有多少资本可以开放和脆弱下去?
一次和邻家年纪四十上下的已婚大姐聊天,文青不免发了几句牢骚,大姐听了,心平气和地说:“你的婆婆之所以那样做,是因为她对你这个媳妇不满意。我自己也有儿子,将来如果我儿子娶了像你这样的媳妇,我当了婆婆,我也会对她不满意。以你平民百姓的家庭出身,一无钱二无势,首先就比不上他们的家庭条件;加上你自己的工作又不如他儿子的工作稳定,她会认为你配不上她的儿子——你的条件比她儿子的条件差。如今结婚,是你占了大便宜。加之他们家里经济条件好,不用指靠你们养,更不用讨好你。现在她儿子年纪大了,不好再挑三拣四的;如若年纪小一些,还要再挑挑拣拣一番,也轮不到你……”
文青才恍然大悟。
原来在这个婚姻关系中,在世俗的标准中,在别人的眼睛里,她和麦田是不平等的,她配不上麦田——虽然她一直自认为是平等,她没有任何地方配不上他。男人是家庭的支柱,男人的经济能力比女人强是理所应当的——不然,他如何养家糊口?否则,文青又如何看得上他、乃至和他结婚?
文青的另一个哥们也许说得就更直白了:你的婆婆对你不满意,但因为是她儿子的选择,她不好正面反对,于是就在你的婚礼上消极抵抗。
要说文青的家庭出身、条件背景,从第一次见公婆到如今,都是如此,并没有改变;那为何家婆的态度还是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是不是婚前和婚后,婆媳之间就是完全不同性质的两种关系?还是随着角色的转变,接触、了解的更多,矛盾也才凸显?还是一开始,婆婆觉得年龄偏大的小儿子只要有女朋友她就满足了,新认识时还比较客气;随着时间的推移,至谈婚论嫁,到真正结婚,她的心态也随之变化,自然会沿用原先的那套世俗的标准、势利的眼光去衡量这个新媳妇。再加上有和她关系密切、更符合她的标准和要求的大儿媳在一旁作对比,家婆对小儿媳的态度自然就改变了——变得排斥和敌意,虽没有明说,但在诸多的行为语言中已表露无遗——在潜意识中,文青感觉到了,所以才一直郁郁不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