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页)
小说本身来吧。亦庄亦谐的特点说了一些了,再说说几句亦俗亦雅。作者讲“红海洋”讲的都是一些特定范围里(例如海军司令部、高干家庭、军队大院等)的人生百态,有上下关系、亲子情缘、爱情纠葛等,这些故事好听、有趣,大家爱读,这就是我说的大俗。但更有一些行而上的思考,如关于王山魁海战胜利后庆功会上的议论、关于“有海无防”、关于“神经不健全综合症”的议论、关于胜利的必然性或偶然性的争论等,都是大俗中的大雅。这本书中有很多道理,这些道理平时都搅和在日常生活中,通常是我们熟视无睹。到了作者这里,却是笔底掀起了万丈波浪,那些冲突真是惊心动魄。这原因是什么?这是由于她不漂浮在生活的表面,而是向着深处挖掘,触及了一般人看不到的生活的底蕴。在平时人们漫不经心之处,此际却是惊涛骇浪。到了这时,你不服可是不行了。
在书后,作者坦言她只想做一个女军人:“愿将忧国泪,来写丽人行”。她对中国最诚挚的祝祷就是“男人勇武,女人漂亮”。这些话好像是在为我的大俗大雅作注解,从大俗之中跳出了大雅。说说“丽人”吧,她笔下的女性的确都很漂亮,王司令的夫人许锦云不必说了,马玉的母亲那个穿小背心的*的农村妹子,出身侯门的超凡脱俗的马玉和仪态万端的让男生们爱死恨死的、风情万种的远征,甚至就是李美花,也是千娇百媚。这些都是我们的作者心仪的、既如花似玉又侠肝义胆的、柔中带刚的女子,从中可以看出翟晓光的审美向度,即她所谓的“丽人行”!
至于对这本书的总体评价,我以为它其实就是一部形象的中国海军的建军史。从横渡长江的帆船,到“护鱼协同”的取胜,再到长波台的研制和信息化作战的准备,每走一步都伴随着激烈的思想交锋。其中有英雄气短、儿女情长、有生离死别、悲歌慷慨,它是军史,也是情史。要是你觉得它毕竟有些地方不够“严肃”,那么,你不妨把它当做说部来读好了,其实它也可叫做“中国海军演义”。那么,它就是一部“野史”了。正史够不上就野史,其实,这书比那些正式的史书还生动,谁敢说“不严肃”的东西就是“不真实”的?
也许有些言不及义,可是我已经说得很多了。但我好像意犹未尽,最后还想对作者再说几句。翟晓光真得很大气,她以军人的气势,写出了“无情”中的有情,“无爱”中的大爱,在暴烈中透出了一片柔情,在一片“军阀”、“暴君”的误解和谴责中,站起来一个真正的血性男儿,是英雄血,是男儿泪,是功成之后的黯然谢幕!满纸都是风云雷电,满纸都是大爱至情,读此书令人怀念那些已经变得非常遥远的岁月,怀念那些已经逐渐退场的人物。岁月不居,往事如烟,感谢作者为我们保留了那么丰富生动的历史长卷,’告戒我们不忘昨天,珍惜今日。
2002年11月30日于北京大学畅春园
引子(1)
进了八宝山大彻大悟,出了八宝山依然如故
——民间语文
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旁边的休息室里欢声笑语,要不是跟着高干大,真以为这里在开什么高干联欢会呢。
走在前面的高干大说:“瞿’作家,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光辉的一生里刀光剑影,他们不怕死。这里谁的遗体告别仪式也都差不多,像毛阿敏唱的:总把聚会当成一次分手。呆会儿见了首长你别太紧张。”
“为了告别的聚会。”
他说:“什么?”
我说:“歌星唱的,‘一样分别两样情’。你说是吧,老大同志?”
高干大说:“呸!不像你们,写写什么都赚钱。等老同志们一个个的都完了,我他妈的就失业啦”。说了就蔫蔫的。
高干大就是专管高干的老大,是重要干部。他直属老干局。高干大在老干局管很要紧的事,具体说,哪位老同志“过去”了,都由他跟八宝山联系善后事宜。高干大对工作兢兢业业,跟这里每一个烧人的都熟。不知道为什么,他老叫我“瞿”作家。
我问:“这种场合,找王司令合适吗?”
高干大说:“死的是卢政委,王司令的老搭档,这个时候最合适,触景生情,王司令会配合你采访的……对了,你在这里等我一会儿,马上就该默哀了。你那什么——也先准备准备”。高干大扯出个黑纱让我戴上,就先匆匆地走了。
得听高干大的,我是得准备准备。
这种地方人不分贵贱,到这种地方谁都得听高干大的。
要不怎么说“进了八宝山,大彻大悟;出了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