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部分(第3/4 页)
盖的一霎那,我瞥见脸色死白的向老汉嘴皮似乎轻轻扯了下,我脑子嗡地响了,拉住寄爷,低声急急问道:“您家……确定向老汉死了吗?”寄爷奇怪地看我一眼,纳闷地说:“身体都冷透了,你说死没死?”我满腔狐疑,难道是我眼睛看花了?
盖好棺盖,众人开始布置灵堂。两根高板凳搁着的棺材下面,放着一盆用篾篮盖着的清水,清水中间放着为亡人在阴间照亮的“地覆灯”,灯苗如豆,摇摇晃晃;棺材前面,有人用芭蕉树砍了几截用于插香烛的东西,青烟袅袅,烛火摇曳,使得向老汉遗像的表情虚幻飘渺,阴晴不定;香烛前面摆在一个小茶几,上面的瓷碗里装着着“刀头”、糍粑、白酒之类的供品,茶几下面一个搪瓷盆中,已经烧了一大堆灰黑的纸灰;负责烧香点纸的人已经找来一些破衣烂衫塞进三个蛇皮口袋,做成用于孝子贤孙和祭拜人跪叩的蒲团;堂屋左后角上,摆放着一张擦得干干净净的八仙桌,这是为道师先生准备的。道师先生还没来,没有锣鼓家什的喧闹,灵堂的气势压抑而冷清。(刀头:祭供用的猪肉)
走到外面一看,丧棚已经在众人七手八脚的忙碌中搭建完毕,上面覆盖着篾席和油布,挡住了晰晰沥沥的雨水。负责缮写的老学究已经在白纸上写了一幅对联:想见音容空有泪,思听教诲杳无声;横批则是约定俗成的“当大事”三个字。大门左侧已经贴好“执事单”,总管、知客、采买、奉烟倒茶、菜厨饭厨……都已经具体安排到人,帮忙的人越来越多,各自在执事单上找到自己的名字,开始吆五喝六有条不紊忙碌起来。半个小时后,五六个长袍宝冠的道师先生来了,进到堂屋摆好家什,经过一阵忙碌,锣儿、鼓儿、当当儿、钹儿、唢呐等一起叮叮哐哐呜呜啦啦响了起来,七十多岁的向幺哥拖着老胳膊老腿,执着一个皮纸做的灵幡,跟在掌坛道师后面,不时随着先生的举动向棺材磕头作辑。
锣鼓家什一响,气氛便轻松而热闹起来,除了直属的孝子孝孙脸露略微的悲戚外,打纸钱的、写包封的、做九莲台的、扎灵屋的……开始嘻嘻哈哈,和婆儿客们打情骂俏,全无人死人悲的氛围。
我见覃瓶儿睁着疑惑的大眼睛,向她解释说:“这些人并不是对亡人和孝家不尊敬,前面你已经听说过了,土家人把生死看得很自然,人死投胎,顺序轮回,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因此才把丧事叫做‘白喜’,把气氛搞得越热闹,说明孝家在屋团屋转的人际关系越好。一般来说,硒都地区每个村寨都有相对固定的治丧班子,哪个适合搞总管,哪个适合做知客,哪个又适合缮写,村寨里的人都烂熟于胸,安排起工作来得心应手,也不会遭到拒绝,即使两家人平日为鸡毛蒜皮的事闹翻了,遇到老人过世的情形,也会不计前嫌,主动前来送亡人最后一程……”覃瓶儿(炫)恍(书)然(网)点点头。
前来祭奠的人越来越多,“白脑壳”也越来越多,向幺哥和他老婆向老太太一左一右跪在棺材前面的蒲团上,迎接前来祭拜的亲朋好友、左邻右舍,老迈的身影让人看了有些不忍,但他们仍然一丝不苟地按部就班尽着孝家的礼仪。孝家在这种场合不必为其它事情操心,早有帮忙的人安排得妥妥贴贴,孝家应该做的,就是按道师的部署做好自己迎来送住、磕头作揖的事情就行了。(白脑壳:戴孝帕的孝子贤孙)
锣鼓嘈嘈,唢呐声声,炮竹啪啪,人声沸沸,唐崖最后一个梯玛向老汉的“三日吉葬”仪式正式拉开序幕。
众人都在忙着自己的事,以为我、覃瓶儿、满鸟鸟是向老汉的亲戚,说了一些简单的客气话后,并不过多与我们搭讪——除了偶尔几把“钩子”在覃瓶儿脸上扫来扫去。
寄爷从灵堂走了出来,神情有些恍惚,表情若有所思。“向幺哥是向老汉的独苗,先前那个中年汉子叫向咪儿,是向幺哥唯一的儿子……”寄爷简单介绍了向家的情况,便闷声不响,低头抽烟。我见寄爷这副神情,暗自猜测他是不是在惋惜向老汉那一身神鬼莫测的觋术后继无人?寄爷也是同道中人,照我的分析,他所掌握的觋术并未形成系统,专业功底也不扎实,眼见这一绝好的拜师学艺机会活生生被梯玛向老汉生不带来,死了带去,心里的懊恼可想而知。
其实,懊恼的岂只有寄爷?我心里同样不是滋味,如果我们不在陈老家吃午饭,早一点来拜访这个最后的梯玛,血魂碑的秘密也许能早一点解开。而事情偏偏就这么古怪巧合,就在我们计划来找向老汉时,这个平时能吃三碗饭的梯玛居然无疾而终。我们距血魂碑的真实来历是那么近,近得只有两里不到的距离,却又离得那么远,远得阴阳相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