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1/4 页)
我们先分析一下幼儿产生情绪冲动的原因。
实验和观察表明,幼儿情绪的冲动性与以下三方面的因素有关:(1)幼儿大脑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过程发展不平衡,易兴奋而难抑制;(2)儿童的道德意识还处于刚刚开始形成阶段,是非观念和评价是非的能力还停留在很幼稚的水平;(3)和儿童个性心理特点也很有关系,任性暴躁、性格外向的幼儿比一般儿童更易情绪冲动。可见,幼儿情绪冲动,既有生理原因,也有心理原因。对于经常情绪冲动的幼儿,我们既不能因其生理上的原因而放弃教育要求,也不能简单急躁地一“哄”、一“剋”了事,而应该针对幼儿的生理、心理原因和各个幼儿的性格特点,随机相宜地采取教育措施。
我们在这里提几点建议,供老师们参考。
(一)组织好幼儿的生活和活动,使幼儿的一日生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幼儿的情绪愉快、舒畅,努力避免由于生活单调引起幼儿的消极情绪。
(二)老师对幼儿要有严、有爱,要以亲切、和蔼而又认真严肃的态度对待他们,既细心照料他们的生活,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同时又培养幼儿之间要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使幼儿处于一个愉快、欢乐、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集体之中,经常保持积极高兴的情绪。
(三)提高幼儿的道德认识,使幼儿明辨是非,通晓事理。并对幼儿提出一定的规则要求,锻炼幼儿的自制力。当幼儿有了一定的是非观念和自我抑制力以后,虽然碰到可能引起精感冲动的刺激,也能使自己的行为服从理智的控制,而避免或减少情绪冲动的发生。
幼儿的情感 第四章:幼儿的高级情感体现在哪些方面幼儿的高级情感是指由幼儿的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社会性情感。两岁左右,儿童的高级情感开始萌芽,到幼儿期,随着儿童社会性需要的发展,在正确教育影响下儿童的高级情感逐渐形成。
幼儿的高级情感主要体现在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等三个方面。
道德感:道德感是幼儿评价自己或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标准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开始,幼儿的道德感主要指向个别的外部的行为,并且往往由成人的评价直接引起。比如,受到父母或老师的夸奖就高兴,受到他们的责备就难过。以后,幼儿的道德感逐渐与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相联系,如:帮小朋友叠了被子,完成了老师委托的任务或画画是全班画得最好时心里产生快感,感到美滋滋的;相反,违反了游戏规则或做了错事时,则羞愧不安,有的女孩子甚至眼泪汪汪。从幼儿中期始,学前儿童不仅能够对自己的行为具有道德感,而且开始对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也产生明显的情绪体验。例如,喜欢和对小朋友友好谦让的幼儿做游戏,佩服、尊敬学习认真、会唱歌、会画画的同伴,谴责、批评说难听话,抢霸玩具的幼儿,对淘气捣乱、不遵守纪律的小朋友表示生气和愤怒。热爱老师,同情多病的幼儿,当小朋友不小心碰撞了他时能友善地谅解,敬佩英雄,憎恨坏蛋,将图书里的“好人”抹上红脸,“坏人”涂上黑脸或打上“×”,这些都是幼儿道德感的表现。
美感:美感是人的审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内心体验。很小的幼儿就知道新衣服、新鞋袜是美的、“红红绿绿”是美的,喜欢看鲜艳悦目的颜色、喜欢听优美动人的音乐。到四、五岁时,爱美的情感更为明显和强烈。他们对形象可爱、会动、会发声的玩具爱不释手,看到色彩鲜艳、情节生动的图片,会高兴得手舞足蹈,并会以极大的注意和热情,去欣赏美妙动听的音乐、画他熟悉和喜爱的事物。到学前晚期,幼儿对美的标准的理解和美的体验较之中期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喜欢去参观公园、动物园,喜欢观赏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喜欢观看海上的日出和晚霞,喜欢观察夏夜的星星和月亮。在唱歌、跳舞、绘画、建筑、朗诵儿歌或散文等等活动中,他们能得到莫大的喜悦和欢乐。同时,对人们的服装穿着,对环境的布置,对唱歌跳舞、绘画朗诵等艺术活动,他们都提出了更高的美的要求。比如,衣服的颜色不光要鲜艳,而且要配合得协调;玩具柜的玩具不仅要摆得整齐,而且要摆得有规律,对称、均衡;唱歌不能都“放声歌唱”要根据歌曲的要求,唱得有抑有扬,有轻有重。
这些鉴别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发展,标志着幼儿美感达到了一个新的较高的水平。
理智感:理智感是与幼儿的认识活动、求知欲、解决问题、探求真理等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内心体验。求知欲的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