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1/4 页)
张爱玲的散文素以津津乐道、细细品味身边琐事见长,她让自己忘情于形而下的生活的具体情节中,同时也以此来观照和透析人类的精神文明。这篇《被窝》即为鲜明的一例。普普通通的被窝,有哪位散文家注意到它?描写过它?张爱玲却在~个淅淅沥沥的雨夜写起了被窝,用的是温馨细腻的笔触,从中式、日式和西式被窝的不同来象征中文化和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既出人意料又自然贴切。而在喁喁细语的背后,读者又分明感受到生活的沉重和时代的苍茫。文末所说把鸡鸣画出来的种种遐思,更是张爱玲式的神来之笔,余音袅袅。《被窝》完全可以归入张爱玲最优秀的散文之列,从中可以深切体会张爱玲独有的从容、散淡的风韵和与众不同的审美趣味。笔者不禁为挖掘出这颗遗落的明珠而庆幸。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个迷人的名字,她的作品具有长盛不衰的艺术魅力。自一九八七年发现中篇小说《小艾》至今,笔者在尘封的故纸堆中先后打捞了四批十一篇长期湮没的张爱玲佚文,自以为为张爱玲奇丽精美的文学世界填补了若于空A。尤其是这次不仅如愿以偿找到了《罗兰观感》,还连带找到了《老实话》和《被窝》,收获之丰硕,连笔者自己也不曾想到。然而张爱玲非多产作家,她所营造的文学世界不是以数量而是以质量取胜的。对笔者而言,这项富有意义的考证搜索钩沉工作到此很可能真的要告一段落了。但笔者相信海内外众多研究者必将继续探讨张爱玲的独特价值,张爱玲是说不尽的。
(原载香港《明报月刊》1993#58号)
张爱玲话剧《倾城之恋》二三事
一九四四年十二月十六日,张爱玲编剧、朱端钧导演的四幕八场话剧《倾城之恋》由大中剧艺公司在上海新光大戏院隆重献演,连演八十场,场场爆满,可谓盛况空前,经久不衰。当时,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和散文集《流言》已先后问世,沦陷区文坛为之惊喜交集,好评如潮。张爱玲怎么会想到再涉足她陌生的话剧领域?未见文字记载。但她把自己的成名作《倾城之恋》搬上舞台,以她声誉日隆的文名果然成为引人注目的大事。戏尚未上演。上海的宣传媒体已纷纷开动,各种报道连篇累牍,有月旦演员人选渲染排练花絮的,有预告张爱玲本人也将粉墨登场跑龙套的,还有人吟诗作文热情鼓吹。该年十二月十四日上海《力报》刊出署名噤圆的《倾城之恋》七绝二首:
座中万掌作雷鸣,曲绘心头欲沸情;烽火香江鸥梦破。果然此恋足倾城!众口哓哓说扫眉,异军突起海之湄:可堪幕启灯明夜,弦外声声有鼓鼙。
张爱玲女士将《倾城之恋》改编为舞台剧,由大中剧团于日内演出。盛况空前,可以预卜!书中写香江烽火,有旁敲侧击之妙,不知剧中于此点,是否保留耳!
真是清词丽句,生动传神,观众的期待心情由此可见一斑。
张爱玲本人对自己在话剧创作上的第一次的尝试其实也是惟一的一次尝试)当然也十分重视,刻意求新,不敢掉以轻心,她公开表示:总希望它撅当她演出,能够接遮许多人oI引自张爱玲《写(倾城之恋)的老实话》,原载一九四四年十二月九日《海报》'创作剧本时,她请富于编剧经验的柯灵提供帮助;剧团排练时,她几乎天天到场,关心指点;公演前夕,她又接连发表《写(倾城之恋)的老实话》和《罗兰观感》两篇妙文自我推销'张爱玲这两篇供文最讶亩笔者发现l,这在张爱玲创作史上是很少见的。导演此剧的朱端钧当时与费穆、黄佐临、吴仞之并称为上海话剧界四大导演,自是一时之选。至于演员阵容,也不妨扼要罗列如下:
白流苏:四奶奶:徐太太:
罗 兰
端木兰心韦 伟
范柳原:舒适三爷:陈又新印度公主:海涛
对四十年代上海剧坛稍有了解的人就会发现,男女主角的扮演者都是红得发紫的影剧明星,其他各位也大都是已崭露头角的后起之秀。由此可见,无论从编、导、演哪方面说,《倾城之恋》都堪称一流。
《倾城之恋》的演出轰动一时,完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上海评论界自然不会无动于衷,反应同样热烈,本辑所选七篇剧评就是一个明证。七位作者中,苏青当张爱玲齐名,其代表作《结婚十年》和《浣锦集》都曾一纸风行,脍炙人口:柳雨生当时是活跃于上海文坛的散文高手,而今则以柳存一:的大名执国际汉学界的牛耳:陈蝶衣是著名报人、诗人和影人,当时曾主编颇有影响的《万象》和《春秋》杂志,现仍在香港笔耕不辍;应贲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