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3/4 页)
断,怎么办?
蓦然,他发现旁边有块圆圆的石头,于是,他试着用这块石头去砍砸坚硬的树干,但收效甚微。石头圆形的表面只将树皮砸飞,但树干却丝毫无损。他生气了,将手中的石块向旁边的巨石用力摔去,只听〃砰〃的一声响,石头被撞成了几块,四处飞散,有一块铲形的石片刚好落在他的脚边。
原始人本欲一走了之,但又耐不住果香的诱惑,万般无奈之下,他抬起脚边的石片猛力向树干砍去。奇迹出现了,树干竟被砍出了一道深深的伤痕。原始人欣喜若狂,他意识到:用石片锋利的侧面能够砍倒大树。可没砍几下,石片断裂了。他想起刚才的情形,又拾起一块石头向巨石猛然摔去,于是,他终于有了好几片得心应手的石片。正因为这件粗糙的石器,人类才开始了自己的历史。
说来很惭愧,不论以后的科学技术创造出多少闻所未闻的新工具,我们都不能否定这样一个事实:促使我们发明创造的动机与60万年以前那个原始人发明石器的动机并没有什么两样不断膨胀的享受欲望。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一直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
物质文明就是建立在这样的动机与目的之上。什么是物质文明呢?最直接的定义就是:物质文明是一种享受型文明。我们认为这种文明有两个基本的特点,一是自私,二是暴力。由此我们也许可以这样描绘出物质文明发展的总模式:物质享受的欲望自私的品格暴力掠夺的倾向。
从这里可以看得出,人类的物质文明本身是一种破坏力极强的文明,这种文明不包含与自然界其他部分互惠的成分,体现出极度的自私性。同时,物质文明的破坏力与人类所具备的能力成正比。在工业文明出现之前,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很有限,文明本身的破坏性表现得还不充分,人们被迫与自然保持一种亲近的关系。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成百倍地提高,因此,包含在物质文明内部的破坏性一下子如火山般爆发出来。在古代,印度人和迦太基人如想得到象牙,他们总是设法捕捉到大象,锯下象牙,然后为象的断牙包上一层金属。而今天我们要取得象牙时会怎么样呢?端起自动步枪,或者扛起火箭炮。
文明模式中的自私性和暴力性本来并不可怕,它应该控制在人类的理性范围之内,受理性的调节。然而,历史的悲剧在于,人类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可人类的理性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精神远远落后于物质。正像爱因斯坦所说的:〃除了我们的思维方式以外,一切都改变了。〃目前的现实是,并非人类在控制着改造自然的能力,而是这种能力反过来控制着人类,我们都盲目地跟着它在跑。科学技术如果在理性的控制下,它可以造福于人,一旦失去控制,它带给人类的只有毁灭。早在1932年,英国赫胥黎在其〈精彩世界》里就曾预言:世界将因人类科技的进步而陷入噩梦般的境地。仅仅60年,赫胥黎的预言正在变成现实。
更可怕的是,由于我们失去了理性的引导,这种文明的自私性与破坏性正乘虚而入,像一个教唆犯,大力开发人类的动物本能,使我们越来越不像人,完全像动物一般,生存的目的除了满足动物的需求以外再无其他。我们今天的人,跟古罗马时代的人十分相似,但是,古罗马灭亡了。关于古罗马帝国的灭亡,有人说它亡于征战,有人说它亡于妓女,但我们说它亡于奢侈。古罗马贵族的酒宴常常是通宵达旦,山珍海味堆积如山,人们拼命地吃,实在吃不下了,就跑到外面去呕吐,吐空了肚子回来接着吃。听起来真是恶心!然而我们现在许多人的生活追求与他们并没有什么两样,消费,消费,再消费。
人类的物质文明体系有两个根本性的错误,一是错误地看待自己,二是错误地看待自然。
有一个年轻人,很想学习古代汉语,于是就给一位古汉语专家写了一封信,信上说:〃寡人对古汉语情有独钟,恳请先生收下寡人这个学生。〃这个年轻人根本不知道〃寡人〃的含义,稀里糊涂作了一回〃寡人〃。我们人类的情况与此相似,在我们还没有学会怎样与自然界平等相处的时候,就稀里糊涂做了〃寡人〃,成了地球的统治者,高高在上,惟我独尊,〃天生万物,惟人为贵〃。这种源自内心的狂傲,产生出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地球是人类的私有财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想怎么用就怎么用,根本不去考虑自然还有生态平衡这一说。
物质文明是一种暴力型文明,这种暴力倾向源自于我们对自然的一个根本错误看法,即将自然当成敌人,它的普遍原则就是生存与毁灭、战争与和平。这种暴力倾向体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