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页)
要我割身上的肉似的。
就在我脑海中涌动着这激情澎湃的念头时,郭子就坐在我对面,等着决定到底要唱什么歌,怎么排顺序。他远从台湾到上海,又坐了两个半小时的车来这里,要跟我决定大概两百个问题,而这只是第一个。
那——那就先决定特别来宾好了?应该找谁?找名牌吗?还是应该找对我有意义的人?但谁对我真正有意义,对我有意义的人对观众也会有意义吗?还是为效果着想,就找名牌好了——?但这样是不是对不起自己呢?早知如此,我开演唱会又是为了什么呢?完了。扭了。脑筋完全打结。我只是要开个演唱会——不过就是个演唱会,怎么会变成人生的重大考验呢?
这么一想,就一发不可收拾。我开始想,当初为什么会想开演唱会?是为了赚钱?不可能,这答案太可笑。要赚钱应该继续接连续剧。为唱片宣传?哪来的唱片,我还没要发片啊!为什么开演唱会——那可能是两年前的一个梦想,我想起来了,那时我一直想像这样一场私密的演唱会。我想要有一次,可以在现场观众面前,完全的分享。
我不想计较每一个音符、每一个动作,是否符合商业效果。我也不想精确地操控台下每一个人的情绪。我希望付出比这些都更多的东西。我希望与他们分享完整的“我”。而且,我知道,如果没有这一次,也就不会有下一次了。这样想,事情突然变容易了,或者应该说不是变容易,而是变清楚了。如果来听演唱会的人懂得欣赏完整的我,那我爱唱的歌、我想见的人,也会是令他们愉悦的。
因为我们心意相通。如果来的人对我要表达的东西没有兴趣,那我怎么讨好也没有意义。是不是这样呢?
其实现在我累极了,就在回忆这些事的时候,坐在拍戏现场的我眼睛都失焦了。拍到半夜三点多时,我觉得我的魂魄已经回饭店睡觉了,只有身体还在现场。这让我想起当初面对《似水年华》这出戏时所做的“选择”。黄磊是我的好朋友,他跟我说起要拍这样一个故事时,我很感动。虽然经纪人认为我的角色不讨好、工作接的太密集、跟准备演唱会冲突、我的身体吃不消等等,但这出戏是黄磊的理想,我甚至觉得如果我放弃了,我会遗憾,所以我接了。
接了戏,我以为每天收工回来可以想演唱会的事,跟工作人员讨论所有事宜,但是我错了。我一进入角色就不是刘若英了。然而这还是我自己的选择,所以当我面对黄磊,觉得我给他的档期,造成他的压力时,我无话可说;当我半夜收工后还必须顶着寒风出去跑步时,我不能害怕;当我觉得压力大的时候,我不能哭,因为我的眼睛不能肿。
但是眼看着演唱会一天天地逼近,过去两年的所有想法都要一一落实时,我却觉得自己已濒临崩溃了。可这就是抉择。我决定开演唱会,我决定演这出戏。我有时候选择任性,有时候则选择尽量随遇而安,即使有时候实在力有不逮。也许到了演唱会那天,对着我的灯光亮起的那一瞬间,我会发现,这一切不过就是生活,刘若英选择的生活。
幸福三十
三十岁是一个矛盾的年龄。我们有着传统道德给我们的束缚及新一代给我们的刺激及冲击。与生俱来的与身处的环境是那样的不同。面对感情及婚姻更是如此。
故事的一开始是一个妈妈身穿改良旗袍牵着一个小女孩去学钢琴。小女孩仰头问妈妈:“我们为什么要学钢琴?”妈妈说:“女孩子有一技之长是好的,如果有一天老公不要你了,你还可以教钢琴养活自己,甚至养活孩子。”“可是他为什么不要我呢?”连婚姻是什么都搞不清楚的孩子问,妈妈回答:“那不重要,起码我们做好了准备。”
这就是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不相信”──“不相信爱情”、“不相信永远”、“不相信幸福”,对女人而言,简单地来说就是“不相信男人”。
于是慢慢地我们不懂得如何相信,不懂得如何面对幸福,更别说是主动追求了;慢慢地,即使是幸福到了我们眼前,我们也持着怀疑的态度去面对它,考验它,不懂得拥有,享受。
三十岁
一个年近四十五岁的男人,看起来身体很好(有点像李宗盛),对着想想(想想是此片女主角的名字)说:“相信我!相信大哥,千万不要结婚,同居可以,但是千万不要结婚!!”一个颓废漂泊很有男人味的人叼了根烟,也对想想语重心长地说:“我呢!结过三次婚,离了三次,如果以几率来看,就是千万不要结婚!!”一位想想最崇拜的大姐也眯着眼补上了一句:“千万不要结婚,就算你想要有小孩,生就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