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4/4 页)
春秋》记云:“鱼之美者,洞庭之鳟,东海之鲕。醴水之鱼,名曰朱鳖,六足,有珠百碧”。
(3)《明史·列传》第212页,明洪武帝四年(1371)记云:“四年,其(暹罗)王参烈昭昆遣使奉表,与宗俊等偕来,贡驯象、六足龟及方物”。又,明崇祯十六年(1643),“犹入贡……其贡物有……六足龟……”
(4)《清史稿…列传》第315,清康熙四年(1665),记云:“明年十一月,(暹罗)国王遣陪臣赉金叶表文,文曰:‘……御前方物……六足龟等;皇后前半之’。”
(5)王士稹《池北偶谈》卷二十记云:“暹罗国进贡,有六足龟十枚,比至京师,止存其三。其足前二后四,趺趾相连。予在主客时见之。”
贾府内用贡品有多处描写,而且都是来自暹罗国(今泰国古名)。例如,王熙风分赠“暹罗茶”给薛宝钗、林黛玉诸姊妹。又如,第53回乌进孝的租单上还写到了“暹罗猪”,说明当时来自暹罗的贡品并不鲜见。小说中写王熙凤的爷爷当年就是管理各国朝贡使节,为海关重要官员。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王家即管理海关,所以见到“六足龟”,并用来配药,当不会是一件难事了!
2004年7月20日
怎么“驳老太太的回”
怎么“驳老太太的回”
——“回”字当作“话”字
早期抄本发现之后,确实给研究者的版本研究、校订带来了不少方便,也引起了一些“专家”的格外重视。但是,我们都清楚现在传世的抄本大多是几经转抄,各本之间的异文又给校订带来了不少困难。有些异文能够找到版本的根据,但有些异文几乎一样,难辨真假,校订者多采用保“真”的办法,明知是错也不改,理由是无“版本”根据。我以为这实际上是在保“假”!
最近重读《红楼梦》第39回,李纨、宝钗诸人在一屋中闲聊,说起一些大小丫鬟们的长短。其中一段是李纨评论鸳鸯,文云:
李纨道:“大小都有个天地。比如老太太屋里,要没那个鸳鸯如何使得。”从太太起,那一个敢驳老太太的话,现在他敢驳回。偏老太太只听他一个人的话。老太太那些穿的戴的,别人不记得,他都记得……
然而在庚辰抄本及以庚辰抄本为底本校订本上,却出现了极不通的句子:“从太太起,那一个敢驳老太太的回,现在他敢驳回。”下面本该是“穿的戴的”变成了“老太太穿戴的”。鸳鸯“驳回”的是“老太太的话”而不是“回”。错将“话”字当“回”是抄手之误,根据语境,前后文义完全可判断得出来孰对孰错,为什么要保留“回”字呢!
类似例子如第92回贾府被抄之后王熙凤说到家境时道:
我已经想了好些年了,像咱们这种人家,必得置办些不动摇的根基才好,……往后子孙遇见不得意的事,还是点儿底子,不到一败涂地。……
这是经过校订之后普及本上的文字,显然最后两句大不通顺。“还是点儿底子”应该是“还是有点儿底子”;“不到一败涂地”应是“不致一败涂地”,这才是人话。
又如,第107回写贾母训贾政们的话,其中有道:“你们别打谅我是享得富贵受不得贫穷的人哪,不过这几年看看你们轰轰烈烈,我落得都不管……”,“看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