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1/4 页)
了——这样的事在先秦的贵族中并不少见,虽然不光彩,但肯定不至于被装进猪笼,赵婴齐得到的惩罚也就是被两个哥哥撵到齐国住旅馆去了,但庄姬没有受到什么处理。老公没了,儿子太小,情人又被放逐,于是,她向当时的晋景公(晋成公的儿子,她的兄弟)告状,说赵同、赵括要谋反。这一来可好,当时晋国政坛的斗争正如火如荼,有这么个机会,赵氏的对手自然不会放过,赵同、赵括的灭顶之灾就到了。当然,如果把事实认定成这个样子,赵氏之祸的罪魁自然不是什么屠岸贾了,而庄姬和赵武也肯定不会是受害者,那只是赵同、赵括两支族的灾难。
一个女人,在两个版本的故事中完全不同,导致了这个历史事件在时间、情节乃至相关人物上都有着巨大的差异,更为古怪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居然对同一事件的两个版本兼容并蓄。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赵世家》为赵家立传,主人家的丑事需要规避,庄姬还是做一个平凡而不幸的母亲吧。
因为这个女人的迷蒙,整个事件到底怎么回事也变得云里雾里。
屠岸贾:锅可以黑成这样
要说屠岸贾,就不是倒霉的问题了,简直是无妄之灾。如果戏剧版的孤儿事件查无实据,那么,屠岸贾一定是一个顶缸的。这在民间故事中是一个十分常见的套路。
民间故事是作者和读者都来自民间,说得冷酷一点,他们有感情,却缺乏理性,常常会说到政治高层的是是非非,却实在对政治的理解不足,犹如小孩子看电影,某人是好人,某人是坏蛋。不过,也不要小看民间的草根文化,他们虽然对政治理解略欠一筹,对文学作品的氛围营造却十分在行。没办法,能生存下来、有读者群的作品当然得符合阅读心理学的定理ABC。
凡涉及波澜壮阔的斗争画卷的故事,必然先要立出正方和反方,一般大众喜爱的正方都是有才能、有个性、有气节的,能打仗的如杨家将、岳飞,有文才的如唐伯虎、纪晓岚,还有一些百姓的私心,凡是能为民请命、替百姓做主的,也是毫无疑问的好人,比如包拯、海瑞。
要知道,《三侠五义》里的庞太师,其实是借了历史上的名臣庞籍,按真实的历史来说,庞籍对北宋当时的作用比包拯只大不小,但算他倒霉,一般老百姓只知道包青天是好人,庞太师是坏蛋。相类似的,还有唐伯虎故事中的华太师,其实,现实中那不过是给事中华?,一个七品小官,唐伯虎在科考的时候涉嫌舞弊,被他行使职责告了一状。这都是编故事的原则,没有强劲的坏蛋,怎能体现好人的伟大?
《赵氏孤儿》人物志(9)
如果你不是熟读《史记》,那么,问一句,屠岸贾是谁?顺便说一下,屠岸,那是个复姓。
不光是屠岸贾,包括这个姓,你所知的不会再有第二个人。
在晋国当时,头面人物都是贵族出身,赵氏是显赫一时的大族,其他如狐、栾、先、郤也都是实力不凡的,几曾听见过一个屠岸氏?无论什么时代,人总是现实的,你黑白两道都不沾边,前没有祖先荫庇,后不见子孙发达,凭什么一个屠岸贾能给赵氏毁灭性打击?如果无法想象先秦时候的状况,就想想现代人,纵横江湖几世的黑手党家族,能那么容易地死于一个毫无来头的小人物?哪怕是借刀杀人都不可能!
按照史实版的说法,庄姬出于自己的目的告状,被赵氏的敌对势力(主要是郤氏和栾氏)利用,才造就了赵同、赵括的族灭,最后庄姬是不是后悔把事情搞大了另当别论,至少是赵氏在被实力相当的对手抓住机会的时候才显得难于自保。凭赵氏的家族实力,在受到生命威胁的时候迸发出的自卫能力,就是晋国的国君都没法应对,何况一个不知哪儿冒出来的屠岸贾?
于是,所谓的屠岸贾一手造就了孤儿事件的传闻,只能说是瞎编,历史上即便有这么一个人,就凭他,也没能力消灭一个大族世家,更何况所谓赵武在襁褓中九死一生的经历也都是十分可疑的假说。
但是,谣言变为故事,故事变成经典,这样的事实在不少,究其原因,还在人们的愿意相信。很多事,你愿意相信它,它就成了真实。
你恐怕不止一次地听没文化的大叔说过:要是老子做了皇帝,一定把那谁谁宰了!
哪儿那么容易!就算你是皇帝,你以为想宰谁就能宰得了?就凭这话,皇帝谁当也轮不到你。不过这个道理不是谁都相信,更多的人还是大叔们的立场,有了立场就能捧场,有了捧场就有了久传不衰的民间故事。倒霉的就是屠岸贾们,不知道招谁惹谁了,无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