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1/4 页)
事在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一天,慧能想到,不能再在这山里呆了,要把自己平生所学的佛法弘扬出去,普渡众生。
于是,他下山了,告别了好时节,重新来到了熙熙攘攘的尘世间。
。。
(17)第十七章 心动
慧能终于出山了,再也不能这样活。隐居15年,要去普度众生,弘扬佛法。
一日,走到一个寺庙前,见前面众多和尚议论纷纷,正为什么事情争论的不可开交。
原来,微风吹过,吹动了一面幡。一个和尚说,这是幡动。另一个和尚说,你错了,这是风动。风要是不动,幡怎么会动。
于是,众多和尚都加入了讨论的行列。
也许当时娱乐方式太少了,就这么一个问题,让大家争论的兴致勃勃。
慧能走过去,从容的说了一句:“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心动。”全场肃静下来,都扭头看这个衣着朴素、身体孱弱、四十来岁的人。
天生的聪明和15年的苦学,今日终于派上用场。慧能面带微笑,从容不迫,从现象到本质,从个别到一般,将自己领悟的禅宗之妙通通用在了这个风动还是幡动还是心动的问题上。全场鸦雀无声,听着这个人款款而谈。
难道,禅宗的智慧,就只能用在这种无聊透顶的问题上?
非也。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拍了一部《宇宙与人》纪录片,估计九零后的很多人都看过,同时看的还有《破除迷信》。在讲到爱因斯坦著名的相对论的时候,画外音就提到了慧能在处理风动还是幡动问题上的见解,说慧能的答案已经有了相对论的思想。
看来,禅宗果然好厉害!中国人的相对论思想,早于爱因斯坦1300多年!
这个寺庙叫法胜寺,寺中的主持是印宗法师。
印宗法师也为慧能的演讲所动,上来就对他说:“我们早就听说五祖弘忍的衣钵传到南面来了,莫非就是你?”
看来真是心有灵犀啊!大家等着这个衣钵等了很多年。
慧能谦虚地说:“不敢不敢。”
印宗法师随即请教了几个问题,慧能都一一作答,印宗法师受益匪浅。
印宗法师又让他出示衣钵,慧能拿了出来。
看来,这个慧能应该是真的。
于是,印宗法师将慧能奉为座上宾,礼遇有加。
紧接着,他做了一件事情:为慧能梯度。
对了,慧能作了十五年的六祖,居然还没有梯度仪式。这也难怪,一上东山寺,就去推磨。推了八个月磨,就三更半夜火急火燎的成了六祖,然后就是十五年的逃亡生涯,做了十五年的光杆六祖,也没有人捧。
在法胜寺,他正式出家了,成为了一名正式和尚,不再是临时的了。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18)第十八章 弘法
慧能在法胜寺没有呆久,就离开了法胜寺,来到了曹溪宝林寺。这一来,就是37年。
这37年过得比较平静,接下来的故事也没有什么跌宕起伏,就是慧能在宝林寺里为众人答疑解惑,收了大批弟子。
宝林寺最大的作用不是烧香拜佛,而是给人解决问题,尤其是给那些学了很多年佛学,但是似乎还是没有进入门道的人进行点拨。根据《坛经》记载,经过慧能点拨之后的人,无论老幼,其境界都能立刻升高很多。经慧能指点,确实胜读十年书。
看看例子,慧能到底是用什么法子,让这么多人顿悟成佛的。
前面说到,佛教的书籍跟其他教不一样,佛教的书籍非常多。有一个人饱读佛经,到了宝林寺,跟慧能讨论问题。他旁征博引,抽丝剥茧,引经据典,确实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有两把刷子。
可是,慧能此时仍然是个文盲唉!
慧能说,佛之真谛,讲究不能执著,要忘却一切,抛弃一切。这个一切,也包括了佛,包括了佛经。你现在最大的错误,就是没有把佛,佛经看的太重,还没有做到真正的放下。你要真正修佛,就不能只从那些个经典著作中去寻找。
这个人听了,一言不发,良久,感悟颇深,拜谢慧能而去。
还有一个人问,我每天做禅,动作很标准,每时每刻心里都想着佛祖,《金刚经》我带在身边,每天都背一遍。我已经做到六根清净,甚至能坐怀不乱。我现在什么都不执著,什么都能放得下,功名利禄于我如粪土。可是我怎么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