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3/4 页)
省认为学校办在繁华的东京会引起学生们思想堕落,所以才找了这个当时是鸟都不来做巢的广岛荒岛,迁校之前还和当地豪绅签订了一个名为《江田岛取缔方始末书》的合同,里面规定在江田岛指定范围内不得有“猥艺丑行”,就是说不能开娼馆妓院,以保持教育环境。而一直到1945年日本战败为止的57年间江田岛还确实是做到了这一点。至于到后来设施被美军接收,飞燕流莺从全日本和全世界各地云集江田岛,繁荣娼盛则是以后的事情了
和陆士不同,海兵的学生没有先到部队的做法,而且进校就是海军一等军曹。学制一开始是三年,从1927年开始延长到四年,然而随着战争的扩大又逐渐减短,最后减到了两年零四个月。毕业后的身份是少尉候补生分配到专门的练习舰队,经过半年左右的远洋航海和训练以后任命为少尉军官。
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军事学院都是训练艰苦和管理严格的,对学生的要求都相当高。但陆士和海兵则严格得有点出奇,军事院校喜欢给学生的在校成绩排上名次来刺激学生的上进心,像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就曾经以所有功课ALL A的成绩在西点军校首席毕业。日本的陆士和海兵也是这样,不同的是陆士和海兵的毕业成绩基本上能左右毕业生们一辈子。
日本军事院校对毕业生毕业成绩的这种几乎近似于变态的重视来源于明治初期日本军队组建时的实力构成。当时有“长州的陆军,萨摩的海军”这一说法,就是出兵支援朝廷倒幕的两大主要力量长州藩(现在的山口县一带)和萨摩藩(现在的鹿儿岛县一带)在明治年间掌握了陆军和海军。参加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主要陆军军人全部出身于长州,而海军军人则全是鹿儿岛的。为了打破这种门阀制度,在陆士和海兵实行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方针,目的是不拘一格选人才,消灭地方出身的山头。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后来被列为日本军事失败原因之一的军队人事僵化,论资排辈,学历至上这个缺点。
战前日本的军事教育体系(3)
陆士毕业生只有成绩在前面20%的才有报考陆军大学校的资格,也就是说位置在下面80%的毕业生不管他们今后的表现如何,一般也就只能停留在中佐上,极少数幸运儿能够升上大佐,而将军除了战死以后的“特进”晋衔以外,则几乎是不可能的。海军就更加变本加厉了。
陆士的毕业名次是不公布的,只有陆军省人事局和参本总务部才知道。当然大家基本上都知道自己大概在什么位置,但除了拿到天皇御赐怀表的前五名之外,其他人对自己到底是第几名并不确切知道,所以陆军可以利用这一点作弊,像挑起事变的石原莞尔就先后在陆士和陆大两次被学校人为拉下名次,所以日本陆军有不少位像挑起卢沟桥事变,最后在英帕尔战役中一败涂地的牟田口廉中将那样到了战后大家都奇怪这种人怎么爬上了将军的位置。但评论起日本海军将军时除了这人是用非所长或者所长已经落后于时代之外,对其作为将军的素质本身提出疑问的还不多,这是因为日本海军的这种名次排定更加严格,更加透明,一般在名次上作不了弊,当然随之而来的就更加僵化了。
海军首先从海兵的入学考试成绩开始发榜公布。海兵的每个学生都随时随地知道自己的名次变动。日本海军有个叫做hammock number的东西,也就是吊床号。海兵学生是一个分队睡一个大房间,谁睡在什么位置全有规定,根据名次来。其实海兵不睡吊床睡的是床铺,但是根据海军习惯,还是称hammock number,吊床号。
这个毕业时的吊床号将跟人一辈子,很黄很暴力。要摆脱这个倒霉的吊床号有两个方法,一个是想办法在海军大学校弄个好成绩提高吊床号,还有就是平时在研究、训练上做点成绩出来立功受奖。但是这两种方法几乎都不可行,首先海大的录取顺序就是根据海兵毕业的吊床号来,只有吊床号在前的考砸了才有吊床号在后面的入学机会,而后一个方法由于平时大家干的都是一样的事情,就是卖力点也看不出来。所以到后来整个日本海军就成了一个先以毕业的“先任”顺序来论资排辈,海兵的校歌也正好叫《同期之樱》(同期のさくら),这个同期里面孰优孰劣就看这个跟你一辈子的吊床号了,特别邪门。
比如1930年伦敦军备会议以后日本海军大裁军,炒了不少大佐级军官的鱿鱼。你要是吊床号在前面呢,先晋升你为少将以后再炒鱿鱼,叫作“名誉晋升”,你要是吊床号靠后呢?对不起,你就只是个大佐。将级军官和佐级军官的退职金可差老鼻子了,这也算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