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部分(第3/4 页)
能被曹操给坑死。
毕竟正面交锋决胜沙场,和追击战是不同的。
正面决战,阴谋诡计无所遁形,靠的是统兵大将的统驭能力和军队的整体战斗力。这方面高顺完全是过硬的,带出来的兵也完全是天下有数的精兵。
但追击战却不同,各种诡谋机变能够发挥最大的杀伤力。
高顺在这方面并不擅长,而曹操却精擅此道。
随便挖个陷阱。高顺稍不留意,就有可能一脚踏进去。
所幸罗征早有准备,让法正前来军中用谋。才不致被曹操给阴死。
曹操已经逃过淮水,追之不及。高顺和法正商量过后,下令大军就地扎营。
两日后。后军赶到,于盱眙以前扎下营寨,静待罗征大军至。
罗征大军来的很快,三万骑兵只用了不到十天,就在曹操逃到淮南后的第七天,便一路赶到了盱眙大营,高顺、法正早扎下营寨,三万骑兵直接驻进左侧大营。
中军大帐。
罗征征衣未解,便召集校尉以上全部将领商议军事。
一眼望去,帐下济济一堂,不下四十人。
许多统兵校尉罗征只能叫上名字,人却根本不熟悉。
罗征沉声道:“确定了没有,孙策果真将淮南、庐江二郡让给了曹操?”
法正点头道:“已经确定了,此事属实!”
罗征顿时眉头大皱,半晌才道:“孙策不简单呐,曹阿瞒固然老谋深算,孙策此人也不是个简单货色,竟能如此果断,将富庶的淮南及庐江让给曹阿瞒,不得不让孤寡目相看。”
贾诩抚须道:“孙策亦有枭雄之姿,不在其父孙坚之下。素闻东吴水军善战,若不设法解除江东水军的封锁,我军怕是过不得淮水。”
法正道:“可惜甘宁将军的水军尚在河水与袁尚僵持不下,不然有水军接应,我军便可趁势渡淮水南下,一举击破曹操,将孙策彻底赶回江东。”
罗征蹙眉沉吟不语,就算甘宁水军前来,也未必是东吴水军的对手。
无关水军将领的能力和水平,实在是地域特性所致。
在马背上长大的人,无疑更适合成为骑兵。
生活在水边上的南方人,自然比北方人更习惯水战。河水虽富,但远不及江水。而南方百姓多靠江水为生,从小就在水中捞鱼,精熟水性已经成为了一种本能。
这方面,却是北方人比不上的。
而北方人更习惯骑马,比南方人健壮,更适合当兵,也是南方人比不上的。
若论水军,甘宁的水军确实比不上东吴和荆州水军精熟水战。
但若论骑兵和步兵,不论荆州军还是江东军,都不及乾军彪悍善战。
“罢了!”
罗征思忖半晌,才把手一挥,道:“等后续大军赶到,再作计较!”
“主公英明!”
众文武齐声称颂,随即商议其他军务。
五日后,驻扎在灵壁的两万五千大军赶到盱眙集结。
七月中,又有一万五千大军赶到盱眙。
曹操放弃徐州,已失士民之心,徐州士族本来就习惯了见风使舵,见曹操已经放弃徐州跑路了,还有谁肯继续与乾军死磕,当即倒戈相向,乾军很快攻占徐州全境。
不过徐州新下,人心未定,罗征还是留下了一万大军驻守各地。
至此,罗征在盱眙、安风津一线集结的兵力已经超过十万。
罗征采纳贾诩建议,以陈登为徐州刺史,又肆起用率先投效的徐州士人,在极短的时间内就稳定了局势,随即于一众心腹文武商议进兵淮南之策。
消息传到淮南,曹操与孙策也在积极备战,准备合兵一处共拒乾军南下。
一时淮南大地战云密布,局势前所未有的紧张。(未完待续。。)
第421章班师回朝
夜已深,一灯如豆。
罗征浓眉紧蹙,烦躁地在帐下踱来踱去。
贾诩、法正、成英坐在一边,眼珠子随着罗征来回移动。
淮南的梅雨季节在五六月份,但到了七月,淮南大地依旧大雨不断,从七月中到八月末的一个月半里,天公似乎有意和乾军作对,三天来一场大雨,两天下一场小雨,道路彻底被阻断,这样的天气别说出兵淮南,连大军粮草都快不过来了。
更要命的是,三万骑兵和许多士兵都是北方人,无法适应这种梅雨天气。
一个多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