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1/4 页)
理系统。
另外一个开路先锋是维普罗(西印度蔬菜加工公司的简称)。这家公司原来是生产食用油的,创立于1945年,创始人是现任总裁阿齐姆?普雷姆吉的父亲。1966年他父亲过世后,他放弃在斯坦福大学的学业,回家接管了公司,如今他已是印度最富有的人。不过,公司赚的钱虽然不少,普雷姆吉却感觉毫无意义。因此,IBM被撵走之后,他便带着维普罗一头扎了进来,研发替代性计算机以及电子制表软件和文字处理软件包。
没过多久,7名来自孟买的年轻程序设计员就开始琢磨,想成立一家能够与世界上顶尖软件公司抗衡的印度公司。在纳拉亚纳?穆尔蒂和南丹?M?奈尔卡尼的领导下,他们把自己的积蓄凑到一起,以区区250美元在1981年创立了印孚瑟斯公司。穆尔蒂后来解释说,“打从创业第一天开始,我们就把目标锁定到国外。当时印度真的没有软件市场可言。我们创立公司这些人都有在国外工作或学习的经历,也因此而认识到整个公司该朝哪里发展。我们心里说,要想在尖端科技领域有所发展,就得具有全球竞争力。因此,我们必须面向国外。”
穆尔蒂认为,在打入美国和其他国外市场方面,印度具有这么几项优势:首先是有为数众多的专业人士,他们会说英语、受过教育、而且工资水平不高。其次是与美国相隔12个时区的地理位置,这一点使他们得以跟美国的企业结合在一起,一天工作24小时。穆尔蒂说,“我们的想法是,一天24小时为客户提供质高价廉的服务,怎么可能会失败呢?”
大概也是在这个时期,拉朱?拉马林阿认为,印度个人电脑的时代已经来临,于是便着手筹划建立零售连锁店,从此便有了萨蒂扬计算机服务公司。最近,拉马林阿解释说,连锁店的设立就像是一种自然延伸(他父亲以农业起家,后来将一片葡萄园变成了一家房地产集团。) 事后证明,这一想法的确很有远见。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特许统治”的终结(1)
1984年发生的两件大事,戏剧性地将印度这一产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一件是拉吉夫?甘地当了印度总理,另一件是马克?谢波德迫使得州仪器在印度投资。拉吉夫是在他母亲英迪拉?甘地总理遇刺身亡之后当选的。他先前是印度航空公司的一名飞行员,这一经历不仅给了他四处旅行的机会,更将他打造成了一个热衷于技术的人。当上总理之后,他立即放宽了对软件和计算机产业的限制。据穆尔蒂说,计算机产业在发展初期面临巨大困难:“我们经常要花上大概一两年的时间,往德里跑上50个来回,才能进口一台价值1500美元的计算机。”过去,由于受印度人所谓的“特许统治”制度的限制,即便是普通的交易也得有许可证或盖章批准。穆尔蒂解释说,“特许法令带来的限制以及相关政策对企业造成的不便,根本无法言传,唯有亲身经历才能体会到。”不过,所有这一切都被拉吉夫和他那帮“电脑小伙子”们当做改革目标了。
拉吉夫政府制定的目标是,到20世纪90年代,要让印度的软件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台湾和韩国硬件的水平。他的策略是先大量生产低附加值的出口产品,然后再在价值链上逐步爬升。在这个关键时刻,得州仪器率先在班加罗尔设立了软件开发机构。一开始,他们只是做一些相对简单的软件应用支援工作。为了便于跟达拉斯的总部联系,得州仪器提出申请,要求架设一个地面站,用于接受卫星数据。尽管实行了新政策,地面站前后也花了两年的时间才投入运行,其间还创造性地绕过了二十五条相关的政府法规。但最后得州仪器终于证明,海外软件支援的做法大有可为,从而引发了对印度软件和信息技术潜力的兴趣。拉马林阿放弃了他的计算机零售店,将萨蒂扬变成了一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公司。与此同时,维普罗、印孚瑟斯、塔塔咨询也都开始扩展各自的业务。到20世纪80年代末,这方面的活动使印度从软件业获得的收益提高了3倍,从约4000万美元上升到了亿美元,其中将近一半来自出口产品,从而也为后来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请人来到转出去
自从1995年美国放宽移民限制以来,前往美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印度人很多都留在美国找了工作。尽管他们仅占美国移民总数的3%…4%,但在拥有专业能力和技术的移民人口中却占了20%还多。在美国生物科技、软件和电子业领域,许多印度人成了科学家、公司主管和企业家。正如穆尔蒂当年所料,当印度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公司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