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3/4 页)
五里,侯村,女娲陵尚存,在壶口瀑布发现了距今万年的女娲岩画。
(据陶阳,钟秀):
河南西华县有思都岗,传说女娲的遗民因思念祖先得名。这里的龙泉寺过去供女娲像,女娲像身披葫芦叶。
女娲补天在王屋山,王屋山在太行山西,中条山东,河南的西北部。
淮阳县有太昊伏羲陵庙,以伏羲陵庙为中心,周围数县流传着伏羲兄妹再造人类的神话群。伏羲庙又叫人祖庙,女娲叫人祖奶,伏羲叫人祖爷。
女娲神话(庙祭)流传的三个省,陕西,河南,山西是仰韶人的密集地区。女娲神话在仰韶人地区,那么应该是仰韶人和仰韶人的后代起源和流传了女娲神话。
下面,再从女娲神话的内容方面考察一下,看一看神话说了什么时间的事情。仰韶文化的时间是准确的,无需考证。需要考察的是女娲神话的时间。关于女娲神话的时间:
在陕西,神话流传在骊山,临潼,蓝田,这三个地址是一个地区。蓝田的半坡遗址在公元前四千年。女娲神话的时间早于公元前四千年就产生出来。
补天,因为天漏了,是说大洪水和地貌变迁的事情。渭河发源于甘肃六盘山,向东流向平地,在平地上形成了一片大湖。这个时间的蓝田地区在大湖边,半坡人的祖先栖息在丹江源头的丹山。大湖逐渐淤积成了今天的八百里秦川。半坡人从丹江的源头向北迁徙来到了蓝田地区。原来,女娲神话是半坡人的起源史诗!半坡人进入蓝田地区的时间不能晚于距今6千年(因为这个时间以后是半坡遗址)。
造人,这是说,始族的起源。这个神话不管经过了怎样复杂的流传过程,它一定起源于始族崇拜的时代。身披葫芦叶,那是不穿衣服的时代。
经过上面的考察和思索,女娲神话经过了仰韶人的流传,是仰韶人中半坡人这一部分。在半坡遗址,我们看到了许多小房子围绕着一个大房子。大房子是半坡人的“祠”,巫宣讲的地方。巫在这里主持祭祀,向起源神女娲唱祖先歌。
古人崇拜祖先,那是始族崇拜的时代。氏族人将心中的歌编出了神话,然后将神话当做祖先崇拜。在后代,甚至在今天,也曾将神话当做神化,试图从神话复原出历史,本书不这样想。神话一定是人创造出来的,本文要寻找的是创造神话的人。可是创造神话的人是半坡人,我们的思索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半坡人这里,没有再前进,半坡人还是没有进入历史。
(读者,我们这样苦心寻找仰韶人是因为,我们的祖先使用古汉语将历史传说下来。对于太行文化,能够从古汉语的古书中寻找信息。仰韶人就不同了,在仰韶时代不说古汉语。古汉语是仰韶人的后代才开始使用。在古书中找不到仰韶语言的记录,这就增加了寻找仰韶人的困难。)
现在我们需要将思索的范围扩大一下,可能搜寻到有用的资料:女娲俗称人祖奶,女娲的配神叫人祖爷,人祖爷就是灿若明星的伏羲。我们不妨从伏羲这条线索梳理出仰韶人来。
伏羲的传说
伏羲在哪?在洛水,伏羲的“女儿”是洛神。在仰韶时代,没有鬼,神。仰韶人不知道鬼,神,只有崇拜,对自己始族起源的崇拜。女娲和伏羲是两个崇拜的名字。女娲在陕西蓝田,伏羲在河南洛水(洛河,嵩山)。洛神神话告诉我们伏羲神话流传的地区。女娲神话表达了始族人抗争洪水威胁的愿望,而伏羲神话则塑造了一位始族首领的形象。根据有限的资料编汇出了下面的故事:
距今万年。大冰期过后,气候尚未转暖,从山上到山下,铺着短茎的荒草,长着适宜寒温带生长的冷杉和白桦,一派萧索的景象,食物短缺,饥饿威胁着生存。这个时候的黄河北岸,气温比今天至少低三度。
一支始族人。这支始族人历来实行叫做公仓的习俗,每年的夏秋之际,绿叶尚嫩,全始族的人都进山去采叶,凡是能够青贮的就采集回来,贮进公仓中,然后才是母亲们给自己采集。这青贮的叶便是始族一冬一春的备用食物。经过了一个夏天的发酵,这种食物极粗劣,好像今天的猪饲料。但是,始族人就是依靠这个办法一年一年的挨过了饥饿,没有逃散。
人类从群到社会,都是群居的方式,一旦发生了逃散等于失去了生存环境,许多始族就这样地消失了。
这一年,从入夏开始就滴雨未下,灾虫遍地,吃尽了茎叶。到了该采叶的时间,又暴雨连日,雨水连绵到秋,无论是树果还是种子都严重不足。到了冬雪将尽的时候,各位母亲的食物已经吃光,公仓的食物也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