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1/4 页)
交,并对屈原下了放逐令。
关于水:隐逸性灵显智慧(2)
楚人自称“楚狂人”。楚人狂啊,楚怀王更狂!我是狂人我怕谁?!
楚国注定要失败了。
忧愤交加的屈原,来到汨罗江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他也装“狂”,疯疯癫癫地大发牢骚,对苍天诘问。把泪与血,灵与肉全交给了蓝天白云。
苍天不语。
劳累了,茫然了,便息在扁舟之上,随波逐浪。
“你不是三闾大夫么,放着好好的官不做打鱼来了?”渔翁问。
“这世界也太肮脏了,只我还算干净。这世人都昏了头,我却醒着。我不被流放还有谁?!”屈原回答。
“沧浪之水澄清啊,可洗我的帽带;沧浪之水混浊啊,可洗我的双脚。”激越的渔歌与屈原擦肩而过,消失在水天一色……
这就是《离骚》,这就是《天问》,这就是《渔父》……
悲壮的行吟,激越的情怀,浪漫的文字,构成了血性,奋进,敢为人先的湖湘文化源头。即使孤灯苦读的文弱书生也透出一股阳刚之气,那就是,“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秦始皇剿灭七国后,坐了27年江山便被楚灭了。
屈原投江殉难,湖南人万分悲痛。为了不让鱼们“伤”了屈原(珍贵的肉身),湖南人将米饭投入江中。为了米饭不至于即刻消融,便用粽叶包裹着,这便是粽子。粽子就成了屈原肉身的替代品。这是一种祭献,对一位伟人的祭献。自此,此俗世代相传,就有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就有了端午吃粽子的习俗。
伟人是不会死的。伟人在大众爱戴过程中总被祝福永生,屈原无疑是伟人。端午节那天,屈原还戴着高高的冠,穿着长长的衣,佩着冷冷的剑,乘着橙橙的龟,游离戏谑于汨罗江上呢。于是,湖南人争相撑船去追。桨棹齐下,水花翻飞……屈大夫终没见着,但信念尚存。翌年端午又继续着……
于是,就有了龙舟竞渡。
于是,就有了以龙舟为载体的龙舟文化。汨罗江成了龙舟的发祥地,龙舟文化就成了湖湘文化的部分。
延续两千年的龙舟竞渡总是这样开始的:三牲,香火,圣水,纸糊的龙舟,披袈的和尚,幽灵般的唱和……这是一场没有舞台的戏,从形式到内容已固定下来。随后湖南人为烘托气氛加进了玩狮舞龙。
撼天动地的鞭炮锣鼓声中,由导者牵“狮”须引入祭祀前坪。炮仗、锣鼓与狮同时动作,有时还杂以数10响三眼铳。闹过一阵后静下来听“彩”(彩头多是四言八句极具韵脚),“彩”一完又舞将起来。尚武的湖南人舞狮特有的看家功夫便是,柔功飞桌、硬功跑桩、轻功沾壁。
玩龙是湖南人武侠与智慧,组织与协调的统一。龙由撑球人导入。撑球人像乐队指挥。“头把”多为青壮年,且武林高手。龙尾也是“铁帚”,决不能龙头蛇尾。中间环节也不可忽视。10多个汉子,一路拳脚棍棒,让湖州滩头尘沙蔽天遮日。“五龙捧圣”,即5条龙搅在一起,黄龙总以极快的速度最先脱离,且一路“卷洞”翻过去。龙行走时必作翻卷状,呼呼唤云催雨。打开发黄的“湖湘文化”拓印本,就有一条条黄龙呼呼而出……
龙在水里,就成了龙舟。每条有一个叫响的名字,“雪里红”、“满江红”、“浪里白”与“飞天云”。有个称头桡的(第一位选手),在龙头巴掌大的地方武杂耍,如刀尖上的舞蹈。金鸡独立、倒挂金钩……阳光倾注在周身抹油的桡手身上,凸突的肌肤,极具张力的血性,牵引着善男信女们的目光。而“抢头”(猪头或羊头等)的结束戏,还会演化成一场不大不小的“群殴”场景,这是湖南人血性的原始呈现。
关于水:隐逸性灵显智慧(3)
汨罗江,是一条怀古的江,它的历史自然伴随一股血性的力量在无声贲张。
天下之水
走进岳阳城西门明朝遗存的古城,抚摸着城砖凹凸的印痕,瞭望“六月湖水平”的洞庭,想传说中的海市蜃楼,忆湖滩上1918年的“城奥会”……身边这片土地,因了洞庭而神圣起来。
“人生除泛海,便到洞庭波。”
号称“天下水”的洞庭水域,自然经济给了她一个动感的称谓——“鱼米之乡”。母亲胸襟般的荆楚泽国,就有了“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
“洞庭春涨满,平湖锦帆张。沅水桃花色,湘流杜若香。”这是静若处子的洞庭湖。“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