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2/4 页)
绝之心毅然南下,美的给予了赵志兴充分的礼遇与关照,何享健也多次过问赵志兴的生活、工作情况,并把他的老伴儿安置到美的集团资料室工作,免除其后顾之忧。加入美的之后,赵志兴在产品设计研究所呆过一段时间,这个研究所主要是为美的寻找并论证进入相关家电领域的可行性与机会点,“那个时候完全是海阔天空、信马由缰地狂想,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项目都可以去论证,没有什么明确的方向。很多产业,比如VCD、电饭煲、电磁炉、饮水机、微波炉都考虑过。”
1993年7月22日,赵志兴对这个日子记忆犹新,“那是我第一次出国,考察日本三洋的电饭煲产业。当时由美的集团副总经理罗鉴明带队,我们这一行共有15人。”
赵志兴们访问日本,实际上是肩负着美的大面积扩充小家电业务的历史性使命。出访前夕,何享健约请他们15人聚谈,“1985年5月17日,美的组织过一个考察团到日本去考察。为什么去日本?因为日本是世界家电业最高水平的代表,那是美的走出国门、吸收国际技术的第一步。这次大家去日本考察任务艰巨啊,出去以后要认真地调研、仔细地记录,看看美的还能进入哪些小家电领域。我想,单靠美的的力量难以将小家电做大、做好,必须要借助外力,我们应该主动而勇敢地借鉴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
赵志兴一行在日本逗留了半个月,对日本的小家电产业进行了一次“拉网式”调研。回到国内,赵志兴便忙活着引进日本三洋的电饭煲技术。1993年10月,在赵志兴的主持下,美的与日本三洋达成合作,引进模糊逻辑电脑电饭煲项目,成立了美的电饭煲制造有限公司。1994年初,美的正式上马电饭煲项目。1995年、1996年美的电饭煲持续亏损、异常艰难,1997年彻底翻身,一举扭亏为盈。
1997年,美的全面推行“事业部制”改造,以产品为中心划分事业部,并开始组建小家电方面的营销团队与渠道终端。1998年,美的电饭煲事业部经过4年的艰苦奋斗,取得了“中国第一煲”的市场地位,成为电饭煲行业的龙头企业。为此,美的在营销、技术开发、技术服务等体系建设上也投入了庞大的资源。这种资源的高投入,一方面支撑了电饭煲产品的高速发展,是美的电饭煲市场取胜的关键;但另一方面也在无形中增加了电饭煲产品的成本,影响了产品的竞争力。因此,实施多产品战略,发展新的系列产品,就迫不及待地被提到美的的议事日程上。于是,1999年初,美的组建了发展部,专门负责新产业的开拓,赵志兴被任命为发展部部长。此时的美的积极酝酿电饭煲之外再上马多个小家电项目,比如洗衣机、洗碗机、饮水机,以期做大小家电产业群。赵志兴负责的发展部,就是为美的寻找新的产业形态。
“电磁炉是刚刚在中国市场出现的绿色环保产品,一定有发展。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我们对项目进行了全面策划,获得集团批准立项,以OEM方式起步生产。”赵志兴打电话给广东南海的富士宝,商谈请他们为美的电磁炉代工,被拒绝了。碰壁之后又找到了台湾的一个电磁炉品牌德昕,最后商定由德昕为美的电磁炉贴牌生产。
在电磁炉产品上,赵志兴提出并推进实施了“强化高端、冲击低端、决胜终端”的发展策略,推出了晶钻系列、小康系列几十款新产品,大受市场欢迎。到了2004年,美的电磁炉销量突破250万台,成为第一品牌。
一个不行,还要再搞一个。搞什么呢?微波炉。
“尽管当年格兰仕已经是微波炉领域的世界冠军,行业竞争已经相当充分,但是我们感觉这个行业仍处于发展之中,有的是机会。当年在国内市场做得比较好的外资品牌主要是岘华、松下、惠而浦、LG四家,我们的基本思路是,格兰仕你做你的世界冠军,美的微波炉先安心做行业老二或者老三,在还没有壮大起来之前,不和你直接竞争,美的凭借低成本优势去和洋品牌竞争,夺取他们的市场份额。洋品牌有技术,但是他们的营销队伍、渠道力量不一定是美的对手。”
微波炉是20世纪90年代才在中国兴起的家电产品,市场以50%的速度增长,出口量大,市场竞争激烈。直觉与潜意识告诉赵志兴:这个行业有相当大的挑战性!
“当然,我们也知道,要进入这一行业,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不能草率行事。”赵志兴带着两位同事考察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消费市场,跑到商场里去询问微波炉的销售情况,和消费者聊天了解公众对微波炉的认知与使用情况。为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