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部分(第3/4 页)
处耘三人,都是一副目瞪口呆,下巴掉到地上的表情。
然而,赵匡胤似乎完全没发觉似的,越说越兴奋,越说越激动:“当年朕亲率两千铁骑,纵横淮南大地,从泗州一路打到清流关。即使是清流关这样的天险,朕也是一战而定。攻下清流关,攻下滁州城,将南唐数十万大军后退的道路堵死,这才有了周世宗攻克寿州城,李景小儿割让淮南十四州。南唐的步卒根本无法抵挡朕大宋的铁骑,朕只要一万铁骑渡江,定然平定江南之地。”
韩旭大骇,这赵匡胤是疯了还是傻了?看他那说话的条理,回忆往事的豪情,似乎脑袋并没有被门夹了啊!难道是不费吹灰之力的扫平李筠和李重进的叛乱,让他的自信心膨胀到爆?
不过,韩旭还没说话,石守信已经急着跳了出来,忙道:“皇上,此时还需三思。攻下扬州大宋三万精锐士气正高,这点并未错。不过,南唐千里之地,二十多州,可不是小小的扬州城可比的。”
“是啊,请皇上三思。”李处耘赶紧附和道:“大江以南自南唐立国之始,历经先主李昪,李璟二朝,二十多年的稳固,并无大的战事,民心稳定,军力常备。欲夺天下,必先夺民心。淮南之地毕竟在江北,江南之军未有死战之心,就算丢了淮南,李景最多一时疼痛,但并未伤及其根本,这才有周世宗夺淮南之举。但若大军过江,那李景必定倾全国之力相抗,一旦战事陷入胶着,别说一万铁骑,就是十万铁骑,都是倾覆之水。”
李处耘这话说得有点恨,大大的扇了赵匡胤一巴掌。
果然,赵匡胤黑脸蒙上一层阴霾,指着李处耘,怒气冲冲的吼道:“好,你说朕的十万铁骑都拿不下一个小小的江南之地,那你倒是说道朕要带多少大宋将士?十五万?二十万?”
赵匡胤显然是被李处耘给气坏了,一向善于控制情绪的他,竟然到了张口欲骂的地步。
然而,不得不说此时大宋将领的豪气。只见李处耘毫不退缩,拱手道:“皇上,这不是兵多兵少的问题,而是南唐气数未尽,根本就未到亡国之时。南唐朝廷争而不乱,斗而不杀,一旦外部倾入,他们将会抱团一直对外。先不说这些,就是我大军如何渡江,都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南唐的水军现在可不是我大宋水军能比的。别忘了在江州鄱阳湖,还有着他们二十万的水军,从江州到扬州一路顺风顺水,三日之内必定到达金陵,截断我军退路。”
石守信接道:“寿州之战,大周禁军围困一年有余,方才破城。金陵的城池高大稳固,远非寿州可比,欲破金陵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
两位大宋强将,你一言我一语,说得赵匡胤一愣一愣的,面色由红转紫,由紫变黑,最后慢慢的又恢复了那张红堂大脸。
好一阵沉默后,赵匡胤突然哈哈大笑,朝着李处耘和石守信赞道:“是啊,两位将军果然不亏是我大宋的立柱,说得有道理,朕倒是心急了,这一段时日的胜利,连朕都有些飘飘然。朕在这里,先向两位赔不是了。”说着,就朝石守信和李处耘拱手赔不是。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更何况赵匡胤只是大声的训斥了几句,如此光明正大的承认错误,赔不是,那是石守信和李处耘能承担的。两人连道不敢。
赵匡胤满意的点了点头,扭头再次望向对岸,长叹道:“南唐天时地利人和,大江天险如何过之?”
赵匡胤这话,虽说是在发问,但更多的实在喃喃自语。
石守信和李处耘刚刚还在你一句,我一句的分析利弊。此刻,面对难倒万千豪杰的大江,一时倒也想不出什么办法。
“不如架浮桥。”韩旭嘿嘿笑道。别的不说,大宋攻南唐这破天荒的架浮桥战术,他可是记忆尤心。因为从古自今,由北攻南,唯有大宋这一朝是用的浮桥办法,想不记住都不行。
此言一出,顿时将众人震得目瞪口呆。赵芸更是满脸的不可置信,看着韩旭像看个白痴。
不过,随即赵匡胤,石守信,李处耘三人对视一眼,一会点头一会摇头,陷入了沉思之中。
说实话,架设浮桥在现在看来有点不可思议,可仔细想想又非并无可能。选在江面狭窄之地,若无大风大浪,架设起来兴许困难重重,而最后却很有可能成功。
短暂的沉思之后,李处耘最先开口问道:“不知韩大人选在何地架设?何时架设?架设之中,南唐必定发现,他们的水军战力强悍,巨大的楼船一个冲锋,就能将浮桥冲垮。”
李处耘的问题,也正是赵匡胤和石守信的问题,三人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