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1/4 页)
的可能。因此,武帝决心以武力保卫西域道路的畅通。
元封三年(前108年),武帝派遣将军赵破奴率数万骑击楼兰、车师,曾经出使过楼兰的使者王恢奉命佐助赵破奴。王恢先率轻骑七百人突袭楼兰,俘获楼兰王;随后,赵破奴率数万兵击破车师。此役是汉军在西域进行的第一次军事行动,不仅保障了敦煌以西的交通安全,汉长城也延伸至玉门关;而且也向西域诸国显示了汉朝强大的军事实力,对动摇于匈奴与汉朝之间的西域诸国起到了强烈的震慑作用。楼兰王向汉朝称臣献贡,与匈奴的关系逐渐疏远。元封六年,乌孙遣使至汉,请求和亲。在这种形势下,匈奴怨恨乌孙、楼兰,而集中全力经营车师,并联合大宛等国,扣留或截杀大月氏、大夏等国与汉朝的使团及商队,骚扰阻断丝路西段的交通。为了打破匈奴对大宛的控制,并夺取汗血马,武帝因此发动二伐大宛的战役。
大宛位于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是西域南北二道会合后西行的必经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而且以盛产汗血马而闻名。太初元年(前104年),武帝听说大宛贰师城有善马,非常想获得大宛善马改良中原马种,于是命期门郎车令携千金及金马前往大宛交换。大宛距汉遥远,素来只敬畏匈奴,又自珍宝马,所以拒绝了汉使的请求。车令是一介武夫,被拒绝后怒气冲天,厉声辱骂,椎破金马后起程回国。大宛王毋寡与贵臣受辱后也大怒,于是勾结位于其东边的郁成王拦路截杀车令等人,尽掠财物而去。消息传到长安,武帝怒不可遏,立即任命宠姬李夫人的弟弟李广利为贰师将军,率属国骑六千人及各郡国不法少年数万人征伐大宛。
李广利率西征军出玉门关后,必须穿越道路险恶的盐泽(今罗布泊地区)西行,在茫茫的沙漠戈壁之中无法找到足够的淡水供大军所用,不少士卒倒毙途中,等到走出盐泽,早已疲惫不堪。然而,更加沉重的打击尚在后面。西域北道的各国在匈奴的策动下,断绝对汉军的给养,并不断地袭击汉军。李广利率领汉军尚未抵达大宛,就被西域小国郁成击败,死伤惨重。李广利束手无策,只得率领残兵败将返回,退至近敦煌时,士卒仅剩十分之一二,于是上书请求罢兵。武帝大怒,决定将征伐大宛的战争继续下去,遣使至敦煌,于玉门关上宣布诏命:“有敢入玉门关者斩之!”李广利因此不敢入关,屯居在关外待命。这时,许多朝臣因浞野侯赵破奴击匈奴兵败投降,不希望汉军在二线同时作战,因此劝武帝罢征大宛兵,集中力量专攻匈奴。武帝则认为如果连小国大宛都不能攻克,大夏等国必然轻视大汉,截杀汉使之事将会愈演愈烈。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武帝将主张罢兵的邓光等人治罪,赦免罪犯囚徒及不法少年,皆令从军出征,又调集郡国边骑等,共征发六万多人,牛十万头,马三万匹,负载粮食与武器的驴、橐驼(即骆驼)数万匹,由内地向敦煌转运粮食的民夫络绎于路,“天下骚动,皆为伐宛”。
太初四年(前101年),李广利第二次伐大宛。此次出征兵众势盛,匈奴与西域诸国不敢截击,较为顺利地到达大宛贰师城。汉军将城重重包围,猛攻四十余日,终于将贰师外城攻破。大宛众贵人见形势危急,于是谋杀大宛王毋寡,被迫与汉军讲和,献善马三千匹,并约定以后每年贡献汗血马二匹。李广利终于以数万人死伤的惨重代价将大宛征服,结盟而返。武帝不惜倾注人力物力二伐大宛,夺取大宛善马固然是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因素在于通过征服大宛,宣扬大汉的国威,抵消匈奴在西域的影响。事实也是如此,汉军西征时所经过的一些西域小国,震于汉军声威,都纷纷遣子入汉,称臣纳贡,转而依附汉朝。
汉武帝在取得征服大宛的胜利之后,又与匈奴展开了对车师的争夺。车师位于今新疆吐鲁番盆地,王治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北),是中原通往西域的第二道门户(第一道指楼兰),而且车师在楼兰之北,与匈奴相邻,早在汉初就臣服于匈奴。这种特定的地理位置,必然要成为汉匈反复争夺的焦点。自武帝从天汉二年(前99年)始夺车师以来,直至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才最终领有车师。在长达四十余年的时间中,围绕着车师,汉匈共进行了五次规模较大的争夺战。
虽然在元封三年,汉将赵破奴曾攻破车师,不过那时武帝还没有考虑占领车师的问题,所以汉军很快撤走,只能是一种尝试性的争夺。天汉二年(前99年),武帝决心占领车师,以保证北道的安全,于是命李广利、李陵等分出酒泉、居延北击匈奴,另遣匈奴降者开陵侯率楼兰国兵击车师。李广利被匈奴所围,几乎不能脱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