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第1/4 页)
去住,重新开始工作。
但是,他想到的一条出路是华盛顿和战争;另一条是好莱坞和电影。他选择去华盛顿,希望得到委任;但是,44 岁的人没有资格领到他想干的军事任务一一驾驶飞机参加战斗,能上法国则更好。忽然,好莱坞想起了他。早在1938 年10 月,福克纳已打听有无可能回好莱坞,当时没有人邀请。他开始怀疑电影厂是否见他头疼;1941 年5 月,一个年轻经纪人威廉·亨顿来信说,可以为他安排一份合同,福克纳让他具体打听一下做什么,随即继续写他的《去吧,摩西》。一年后,华纳兄弟公司突然对他表示兴趣·福克纳又惊又喜。
随后几个月,洽谈尖锐复杂,喜悦之情消逝。原因很简单:福克纳在好莱坞有两个经纪人,威廉·亨顿同福克纳直接联系,另一个是负责处理哈罗德·奥柏的西岸事务的H ·N ·斯旺生。矛盾几乎波及一切。斯旺生显然是二人中较好的经纪人,同福克纳的关系也比较正常。但是,先同华纳公司接触的是年轻果敢的亨顿。眼看斯旺生即将办妥合同,亨顿不仅指控福克纳“言而无信”,还恫胁要报复。福克纳的第一个反应是“愤怒”,恨那人诬告恫胁。可是,又觉得他天真、失算、不老练,人还算老实。因此,取得斯旺生和奥柏的谅解后,婉言拒绝斯旺生的500 元周薪的合同而接受亨顿的300 元周薪。经常愁穷的人作出这一决定已属让步,岂知亨顿合约中的其他条件更加苛刻,福克纳必须为华纳公司工作7 年。
第八章注
(1) 克拉克·盖博(1901~1960),美国电影演员。1934 年奥斯卡奖得主。
由于在1935 年的《叛舰喋血记》和1939 年的《飘》中的杰出表演而再度提名为奥斯卡奖候选人。
(2) 罗纳·考尔曼(1891~1958),英国出生的美国电影演员。奥斯卡金像奖得主。
(3) 乔治·格什温(1898~1937),科尔·波特(1893~1964),和伯纳德·罗杰斯(1893~1968),均是美国作曲家。
(4) 达里尔·柴纳克(1902~1979),好莱坞电影业巨头。
(5) 沃尔特·惠特曼(1819~1892),美国诗人,《草叶集》作者。
(6)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重要著作《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的主人公,无人管束,但心地善良、正直无私,厌恶所谓文明和礼法。
第九章 黑暗时期前后(1942~1950)
1942 年7 月底,福克纳来到好莱坞。不久,《晚邮报》采用了他的《上帝的屋顶板》,一篇讲乡下人和乡下教会的喜剧性故事。这个消息太好了:前一阵退稿太多,钱的问题太尖锐。他来加州时带了一本帐册,分门别类地记着债主的名字。由于“警察已跟踪在后,随时有被捕之虞”,他需要存些钱来还债。
此后几年,他就是挣钱还债,没有出书。直到6 年后才写成又一部小说,7 年后才有一个短篇发表在重要杂志上。他愁钱,想摆脱好莱坞不成,还为文思枯竭所苦。1932 年出版《八月之光》后第一次去好莱坞时,也挣扎过好几个月,一事无成。1942 年开始的那场“枯竭”似乎根本不同。有关这一阶段,我们知道几点:他刚完成了一部真正有独创性的伟大著作;文思枯竭,于心不甘,反复挣扎;留下终主的痕迹。其实,福克纳努力工作了一辈子,很需要休息,也应该休息了。但他是个不可一日无工作的人,连嗜好也主要为了调剂生活节奏,换言之,这些嗜好虽能给他乐趣,但不是独立的乐趣。
没有了一上午工作的满足,下午的太阳,树林和马都黯然失色。冷冷清清,很难从以前的嗜好中得到乐趣。回头看,身后己有一长串书名,大多数已绝版。冷清姑且不说,他素来感兴趣的是手头的创作,不是已完成的创作。他是一个既重视过去、又不可一日无工作的人,在很大程度上是“有感而发”的小说家:他的许多小说,时间上从《蚊群》到《去吧,摩西》,质量上从《标塔》到《喧哗与骚动》,都是他对遭遇或危机的反应;一生多半走在迫不得已而走的路上。小说的大结构都是发现、不是意愿。在已成文的东西中,又有新的材料在等待他。一生中遭尽拒斥、挫折、失望、时运的突兀转折、失恋和夭折,种种伤心事促使他写作虚构小说。尽管有许多事使他烦心,大多数为了家庭、女人和金钱,他从来只求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和大块的写作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