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部分(第2/4 页)
当然现在吴越太上王那**般的养殖技术在,自然会用牦牛和黄牛、瘤牛杂交,然后取其母牛后代再与黄牛和瘤牛的公后代杂交,这样得到的杂交牛力气大,驯服,而且体型大,长肉快,不论南北气候都能很好适应。只是这种杂交牛还不稳定,现在处于育种培育固定品种品系期,不是那么快能见成果。
“好吧,有困难提嘛,不要都想着自己解决,中央政府也会给想办法的嘛。”皇帝这话的意思是可以给些方便,希望地方官好好把政绩搞上去。
古代政绩,地方靖安、有粮吃、文教发达也就差不多了。所以地方官也很感激皇帝的态度,毕竟这天下比起来,九江郡属于不错的地方撒。
皇帝想了想,“你们本地牛不是有好的品种么,好好培育嘛。人才不够,招募。经过战乱,并不是所有农人都会饲养牛羊,你们也要让百姓学习如何饲养好牛羊。否则自己吃力幸苦,可百姓那还是效果不大。要让百姓不怕养牛羊,喜欢上养牛羊。”
说了半天,皇帝都在谈牲畜,那些大儒们很是不满,皇帝这真是女人之见,这天下么,仁义道德文章才是坐天下的根本啊!皇帝说话间大儒们纷纷交头接耳起来,声音不大。因为读书人一项胆子小,但是又不甘心被冷落一边。
皇帝只当没看到,“这军属优抚条列你们要好好落实,切勿有遗漏。”
“诺,请陛下放心。”
“嗯,你们要上心。百姓给国家朝廷皇家官僚卖命,咱们也不能寒了后来人的心。要让天下看看,跟着朝廷国家,是有前途的,是没有后顾之忧的!可千万别让人指指点点,说我们欺负孤儿寡母。一旦查实地方有不落实到位的,地方一把手立即革职查办。”皇帝这算表态,也会被邸报等转载,也会让天下官僚看看,和以前不一样了,我大汉是关爱百姓将士的,不会做出尸骨未寒人心已冷的错事来。
“诺,臣一定遵照皇帝陛下的嘱托办好这个事。”
“嗯,行了,百姓和军属的事办好了,你们就是有功的。”皇帝看了下唧唧喳喳的儒者们,恼怒起来,但是没发作。
眼珠子乱转下,面向自己高参们,大家点头。皇帝笑笑,“这寡人要休息下,你们辛苦了。晚宴的话,准时开吧。看看还有什么遗漏的。”说话间把大家都讲退出去。大家也知好歹,都纷纷表示要更衣啥的。
很快就剩皇帝身边几个内臣,“怎么办啊?儒者很恼人。”
“陛下,百家争鸣么。还不如让他们互相咬。”
“这个,天下一统的局面会不会乱啊!”皇帝有自己的担心,对于统一思想还是很有期待。
“陛下,书生造反十年不成,不怕他们造反,只怕他们篡改。”
“这也是,当年王莽就是如此。”皇帝说话间拿王莽比,皇帝在太上王的熏陶下对儒家本质看得清清楚楚。
孔老头是有本事的哦,但是儒家和孔老头完全是两码事。儒家是个利益集团,从原来的丧葬巫医工会投机成政府官僚高参集团,是个很成功转型的范例。但是问题是在孔子前儒家就存在了,而那时的儒家并没什么东西,不过就是坚持厚葬啊葬礼要什么祭品啊祭天礼地时要怎样一套程序啊,到孔子后借孔子学说给上金粉成神像不容大家质疑怀疑。
现在由于上古尚书的存在,彻底扒掉了儒家对尚书的解读垄断权和拥有权。现在三千多篇的上古尚书,称为书,书的原意就是这个,就是从人文始祖到商周的历史。中国人喜欢谈历史是有历史传承的。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等,凡是能写史书的,在中国人文地位上就极高。现在这个书的出现,上古尚书在吴越王族的出现并刊行天下,使得儒家大受打击。彻底拥有话语权和产权的吴越王族在正统上一举破灭了那些酸儒的流言蜚语。
三千一百多篇的上古尚书的出现也使得万年这个皇帝没争议,因为上古就有女王,大家都没得话说。而解读这些尚书成了各家各派的重点任务,也是希望通过这个契机改变被儒家一家独大的局面。而吴越王室和皇帝互相支援下,儒家渐渐分裂成各个门派。
人都是有门派的,一旦分裂再融合是极其不可能的事。所以儒者已经被皇帝计算了。皇帝准备再次肢解儒家。
“众卿,喝酒接风的事,寡人谢各位捧场。咱们也闲聊,不做记录。”
“谢陛下。”
“这法家是真法家乎?还是政令之家?”
这个其实就是吴越太上王给皇帝的建议,让文人内斗吧。法家和依法治国是两码事,法家本质是政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