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1/4 页)
在四夏发愣之际,永明就上起了教育课:“四夏,你要牢记,长幼有序,三春是你姐姐,你怎能骂她打她,你怎能学周氏,跟那个不正经的人学,一辈子岂不就完了,村里哪有一个人拿正眼瞧她。
三春没犯错,娘打她那是娘糊涂,听了周氏挑唆,卖三春那是最大的耻辱,那是败坏陶家门风,都是错误的。”多了四夏也理解不了,她一时接受不了,架不住多说几次,慢慢的,就融进她的意识。
四夏呆呆地听着,不以为意。
三春高看了永明一眼,这孩子毕竟读过书,比较有脑子,知道打拉结合,教育四夏,永明聪明,要是好好读书,一定有前途。
从武他也是个人才,只是这个战乱年代,武人都没几个好下场的,出人头地虽然是战乱时期最好,可是死的也多,三春总以为永明习武不抵习文有前途,十年后就是赵匡胤的天下,偃武修文,如果永明能文能武可是件好事。
永明就是不喜欢读书,看在她对自己的这份爱心,也要把他引向正途。
三春这样打算着,只要对她好的人,她都要报答。
对她不好的人,她只想躲开她们,不想与她们纠缠,生命与光阴是自己的,一寸光阴一寸金,与那些馋懒奸猾的妇人搅和,太不值得,她要尽快走出这个家,独立生存,等到自己成年,攒下一大笔财产,选择一个自己属意的人,过完在古代幸福的一生。
第34章 杨氏夫妻的阴谋
三春想了一阵子,永明还在说教四夏:“以后不准找娘告状,不准撒谎胡说,不准见好吃的就抢,女孩要有脸面,让人家笑话,以后是要倒大霉的,娘的话对的要听,不对的不能听,对与错自己要用脑子想想,我是你兄长,娘不教你就由我来教,想吃好的,得自己上进肯干,光靠抢别人的是不对的。”永明可不管四夏能否接受,一个劲儿地叨叨。
“以后要老老实实听话,否则我会下狠手。”永明又威胁两句,看四夏不怎么服气,但是她没敢跳嚎。
三春了然,到四夏这种程度只用嘴教导是不行的,就得文武结合。
四夏灰溜溜走了,可能她没有告状,或是谷氏动着费劲,一连十天谷氏没来找三春的麻烦,好肃静,十天里他们就卖了四趟鱼,铜钱儿慢慢攒下,没敢往家拿,都藏在了林子里,往地里一埋很保险。
三天能吃顿菜包子,算是饱饭,家里谷氏每天躺倒床上,饭也捞不到吃,周氏只顾自己做吃的,谷氏爬不动,周氏可自由了,啥好吃啥,管他什么男人女人,几天她连藏带吃把大米抢光,杨氏抢了小部分,陶永清两口子可气个半死,陶永清也只有吃些包谷,杨氏恨得牙痒,动手打不过周氏,陶永清只有装斯文,他敢向周氏伸手,周氏就喊“调戏她”。
陶永清还装文化人儿,哪敢像永明一样斗泼妇,只是气得干瞪眼。
陶司空一家是一天一场,找陶渊民分家,陶渊民站在爹这个角上,能耐他何?
陶家的门第虽然一般,可是现在却成了河东村,甚至党峪镇火爆一时的大户,人人嘴里谈论的是陶家的新闻,什么带着肚子来的,什么卖女儿要一百两,什么没有血缘的父子天天对阵,什么分家就能僵持半个月。
大伙儿认为热闹的还在后头,每天田间地垄不谈论陶家而不乐。三春每天闲下来都四处串动,听听村民怎么议论陶家,有没有人同情她。
古人都认为忤逆父母是不孝,她抗婚和谷氏对着干,别人会怎么议论她。
到最后让她很满意,同情她的不少,讲究她忤逆父母的不多。
有几个小姑娘讲说她不孝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怎么就不尊从,到王家也是享福,还让陶家损失了一笔财富,大不孝。”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三春万分鄙视这几个丫头:让给你们好不好,她们看重的是一百两,好像是给她们的。
三春细听细瞧,才认定是楚离的两个妹妹和另外两个人,三春感到诧异,她们与楚离好像不是一个爹的,楚离为人和善,从不乱说话,这俩丫头像谁?嘴这么损。
三春不想让她们知道自己听到了,免得以后见面尴尬,她只是想听听有同情她的没有,才得知了几人的龌龊想法。
在外边的陶司国回来的也勤了,大概是卖两个女儿的钱也让他抠得差不多了,谷氏出不来钱,陶司国仗着什么在外边混。
陶永福这些日子天天回家吃饭,周氏连他那份儿也不给留,陶永福气极了,捶了周氏好几顿。
谷氏一倒下,这家里就变成土匪窝了,陶司